危机面前,最忌恐慌情绪
    恒大集团当时有63000多人,我们中层及以上的领导,包括地区公司部门以上的领导是900多人,当时那么困难,没有一个中层及以上的领导离开恒大,这是让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的事情。恒大有非常优秀的领导者和非常优秀的员工队伍。
    降价并不可怕,危机就是危险和机遇,可怕的是恐慌情绪引发的恶性降价,危及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
    ——许家印谈2008年上市失败危机
    许家印本人在恒大ipo失败后的那段时间里,依然谈笑风生,并未显得有压力。但总裁夏海钧知道,许家印当时面对的情况有多糟。恒大上市受阻是在2008年4月,7月恒大就必须交付41亿元款项,那是2007年底抢拍的地王“广州麻绢厂”的地款。不仅如此,恒大还必须面对相继到期的各大银行贷款。
    当时许家印心中已经有了应对的方案:“我们还有两个王牌在手里面,一是通过恒大正在建设的36个项目销售回笼资金;二是拿一大批项目进行合作。”但是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恒大没有选这两条路,最终许家印走了第三条路——增资扩股。这条路十分理想,但也十分难走。毕竟市场对恒大的信心不足,银行怕恒大,投资人也怕恒大,想要融资难上加难。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家印还是凭着冷静的思考,顶住了外界的压力,成功从香港整合了资金。恒大的团队在这一时期的表现也十分出色。许家印每次谈到他的900多名中层在恒大面对危机时没有离开一事,都显得十分骄傲。他一直认为,这证明了恒大团队面对危机时的信心和勇气。
    很多时候,“倒下”的论调是舆论造成的。当时十个人当中,有九个人认为恒大过不了这一关,但许家印心中有底,他说:“我们的情况,离他们所想象的还远着呢。”
    许家印知道自己的家底,因此才能做出冷静的判断。有时真正考验管理者的不是平稳时期的发展,而是面对危机时的信念和精神。面对危机,管理者需要有一种“偏执狂似的自信”,比如史玉柱在《征途》研发的最初阶段,走了不少弯路,第一笔投资殆尽,产品还是很不成熟。面对团队士气的低落,面对未来前景的不可预期,史玉柱以一种没有退路的偏执,说服相关团队追加投资,这才有了后来逐步定型的《征途》。
    企业家就要像一支箭,只要开弓,就不能回头。不但要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而且不能轻易受外界影响,在挫折面前要坚韧不拔、永不放弃。
    2007年史玉柱以“坚韧之魅”,入选“2007年中国魅力50人榜单”之“六大经济人物”。失败之后能够再度崛起是他获得此奖项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对于今天巨人网络的成功,当初的失败是一笔财富。失败之后可能有两种人,一种人是精神上被打击得太狠了,一蹶不振;另一种人是失败了,但是,顽强的精神还在。只要精神还在,完全可以再爬起来。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失败之父。”
    在参加《对话》节目时,张树新曾问史玉柱:“你有没有垮?”史玉柱很肯定地回答:“没垮,肯定没垮。我是没垮,垮了就不敢坐这儿了……”
    从1997年到2000年这四年中,史玉柱一直在卧薪尝胆,企望东山再起。在他身上,显现出执着坚韧的魅力与精神。回忆在南京的那段隐居生活时,史玉柱说:“中山陵再往前走,有一片树林,我经常带一本书,然后带一个面包,在那里为自己充电。”
    柳传志认为史玉柱之所以能再次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他的意志、品质。他说:“企业家本身是不是有一定的天赋呢?我常常琢磨这些事,因为在我们投资以后,是需要有好的企业家出现的。总体来讲,应该是这两个方面都有,一个人先天的意志、品质可能不是学得来的,有的人有好的意志、品质,他自己没发现,他要被激发。”
    失败有两种,一种是事业失败,另一种是精神失败。很多企业在事业失败以后,精神上也失败了。如果在事业失败后,精神不败,那么这个企业一定可以重新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