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渐渐得知了鲁王此令,纷纷唾骂不休。鲁粮还不是从郑国贩去的?当日鲁王缺粮,找郑王要粮,郑王鼎力相助,现在异地而处,鲁王竟然能说出一粒粮食不得入郑这种话,真是狼心狗肺!
    王姻不置可否,含糊两句,于是迅速成为了郑人的座上宾客。
    于是,他也很顺利的见到了郑王。
    逍遥台。
    赵后抱着小太子,一字一句的教他读诗。小太子捧着纸牍,奶声奶气的跟着读,“子”“四”不分,“七”“去”不分,赵后就慢慢纠正他。
    殿中宫女皆满目温柔的看着。
    小太子乳名思奴,郑王一直以为此名指的是自己。
    赵后想起那抹倩影,心中揪疼。
    在殿外还有赵王新送来给小太子的几位先生,皆是赵国大家。
    但赵后从不许他们见小太子,他们唯一能见的只有赵后。
    郑王得知此事,心下稍安。
    他与心腹道:“王后心中还是爱孤的。”
    心腹点头:“大王一定要说服王后,如今能退赵兵的,只有王后了。”
    郑王愁苦道:“王后……恐怕也毫无办法。孤曾想过要不要让王后到阵前与赵国将军说话,王后答应了,只是想带太子一起去,孤担心太子安危,不敢答应。”
    心腹也犹豫起来。
    小太子是个麻烦的人物。虽然如果没有他,可能对郑王来说更好,但现在他却偏偏死不得。
    心腹道:“太子不能离宫。大王,世上没有父母忍心伤害自己的亲生骨肉,但外姓人却未必狠不下这个心。如果太子到了宫外,被赵人所害,赵人却反指大王谋害太子,以此逼宫……”
    郑王也是担心此事。
    而且,他甚至没有自信自己能保护得了小太子。现在赵后对小太子寸步不离,他觉得是最好的。如果有杀手来,赵后一定会甘心情愿挡在小太子前面的。
    现在僵持在这里,赵军不肯退,也不说为什么不退,郑王无力逼赵国退兵,只能从赵后身上想办法。
    心腹看外面更漏,提醒道:“大王,该去陪王后用饭了。”
    郑王慌忙起身:“对对对!”
    他打点衣冠,熏香佩玉,命人捧上给赵后准备的礼物,往赵后的宫殿去。
    听到乐音传来,赵后宫前苦候的几个赵国大家苦中作乐道:“郑王来了。”
    “一听这乐音,我就知道是郑王。”
    “这郑国先王还真是会折腾,到哪里都要带着乐工奏乐。”
    “我王比人家先王更会折腾。”
    这一句一说,几人相视苦笑,都不说话了。
    郑王苦郑人,赵王也苦赵人。
    赵人上到殿上公卿,下到街上稚童,无不知道他们的赵王,年过七十,乃雄心不止。
    这不是夸,是苦。
    你都这么大年纪了,好好的培养子孙,安享晚年不好吗?
    谁都看得出来,赵王不服老。应该说,他怕老,怕死。
    所以,公卿中劝赵王好好教养公子的人都被砍了,或被赵王用各种方法折磨死了。剩下的都看懂了,全都装起了傻。
    但赵王无人劝告、遏制,就更加肆无忌惮。他像一头没笼头的疯马,可惜身后还拖着赵国这驾马车。他可以狂奔到力竭而死,赵国会被他拖累成什么样?
    现在没人敢去想这个问题。
    在殿外的这些人都知道,他们到郑国来教导郑国太子,可能会有来无回。但他们不敢不来。敢抗命,可能在赵国就被赵王砍全家了。来了,说不定只用死自己一个。
    看到郑王车驾到了,殿外的赵人纷纷起身,避到一旁,跪下,行揖过面,把头低下来。
    郑王走上来看到他们,先过来请他们起来,再还礼,再问好。
    一番对话后,郑王很热情的请他们一道进去,见一见“小太子”。
    因为赵王说要送先生来教导太子,他是“同意的”。
    但这些赵人跟着郑王走到殿门口,不出意料的,又被赵后的宫女给拦了。
    宫女目不斜视,极不客气的说:“王后不想见赵人。”
    郑王再三相劝,苦劝,哪怕宫女回去再次请示赵后,回来也还是一句话:“王后说她此生不再见一个赵人。”
    郑王方才心满意足的进去,那些赵人只好继续在殿外等候。
    一人道:“我观……王后颇为聪慧。”
    另一人啧道:“不聪明怎么能生下太子?”
    王后的经历也可称传奇了。先为王后,产女,嫁女入鲁,又被贬为夫人,盛宠不衰,生下太子,继立为王后,现在更是被郑王捧在手心疼宠,赵王也频频问候,一个月写一封信让人送来,口口声声“爱女”“娇儿”。
    这是个笨人能做到的吗?
    那人停顿一下,道:“我是说……我等的生机,说不定就在王后身上。”
    何人不惧死?蝼蚁尚且偷生。
    几人相视一眼,再把头低下。
    他们倒是愿为王后驱策,前提是王后肯用他们,有能用得到他们的地方。
    此时,又有一行人往这里来了。
    “是谁?”
    “估计又是掐着时辰来这里见郑王的。”
    郑王现在紧闭宫门,除了心腹,不见其他人。他见了干什么?一半的人要他跟赵王打,另一半的人要他先向刑家谢罪,好让剩下的世家放心,不要再跟他离心离德。他一个人是怎么都敌不过赵王的,只有世家都跟他站到一起,他才能跟赵王一敌。
    郑王两个都不愿意。在他看来,前者,打不过;后者,不过是回到以前。
    现在没了刑家制肘,他第一次觉得自己真的是郑国之主。
    何况,他现在还是郑王,赵王能逼他退位吗?
    赵王能逼他立太子,但除非他死了,太子永远都是太子。他若遇害,先杀太子!
    赵王七十有余,他刚过而立。赵军能在郑国一年,十年,二十年,赵王又能再活几年呢?
    他自己已经打定主意,更不愿意听逆耳忠言。
    结果现在想见郑王,与其在宫门口求见,不如到王后这里来,说不定运气更好。
    果然等人到了殿门口,侍人问话,来人说求见王后,又问大王可在。
    侍人看他身后带着一人,皱眉道:“此是何人?”那人把王姻推出来:“这是鲁国建城王家三子,王姻。”
    王姻行礼:“王长阳,求见郑王。”
    王姻走了这一路,已经想到要怎么说服郑王了。不过他要先见到郑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再决定要如何选择策略。
    等见到郑王后,交谈几句,王姻就大失所望。
    这人还不如姜氏大王呢。
    他是看不起大王,但大王的优点却比郑王多得多。
    大王无才却不自卑,会藏拙——虽然是公主在背后主导,无才却并不无能,会识人,会信人,会听从别人的意见,会改过。
    郑王,无才,无德,无能,无知。这么一个坐井观天的傻子,竟然是郑王。
    不怪公主一计致郑国至此,郑王如有大王三分,郑国也不会落到现在这个境地。
    不过这种傻子也很好骗就是。
    王姻请求与郑王密谈,说着悄悄递出鲁王玉佩。郑王准了。
    等殿上侍人宫女都退下,只剩下郑王心腹后,王姻扑地大哭,哭得涕泪横流,哭得摧心折肝。
    哭郑王太苦、太难,哭赵王太不是东西,欺人太甚,哭这世道仁义难存,天理何在?
    明明是亲戚却背后捅刀,赵王这么干,绝对遗臭万年!
    哭得郑王心里都有点酸酸的。
    王姻哭完,握住郑王的手,自称乃是他们家大王身边一等一的心腹,他小时候就陪伴大王长大,知道大王很多事,他家大王以前也被权臣欺负,他家大王现在还被权臣欺负,所以他家大王听说郑王把刑家干掉了,击节赞叹,高兴坏了呢,连说郑王干得好,干得对,盼自己也能有郑王的气魄和勇气,有朝一日也把身边的权臣统统给杀光!
    郑王听到这里,信了王姻两分。
    这果然是鲁王心腹中的心腹。看年纪,也确实是鲁王同龄之人,他都能说出鲁王苦书厌诗之事呢。
    鲁王原来是连个书都读不好的蠢才哈哈哈哈!
    王姻说,鲁王想帮他,但担心赵王会记恨鲁王和鲁国,所以不敢送粮给郑王,也不敢帮郑王,鲁王心里很愧疚,愧疚的都睡不好了。
    郑王虽然生气,但发现不是自己一个人怕赵王,觉得也不坏。比起他,鲁王连听到赵王的名字都会吓得睡不着,当然是他更有胆量和勇气。
    王姻说,鲁王知道郑王缺粮,所以鲁王想了一个办法,他来替郑王种粮,等收成后,就把粮还给郑王,这样就不算他帮郑王了。
    办法挺好。
    郑王只是不解一件事:“鲁王怎么帮孤种粮?”
    王姻:“我王愿向大王借十四城,不取一丁一卒,不取一金一物,只令百姓依时耕种。待谷熟后,自归大王矣。”
    郑王心腹在旁边瞪大眼睛。
    郑王自然不信!他又不傻!
    王姻道:“此事赵王必然不信。必以为我王已与大王反目。但大王自可遣人去看,看那十四座城现在是从哪里来的粮食在供养!那十四座城的百姓又是在做什么?他们可有人在我王座下服役?可有人持起我王的刀枪?”
    郑王想起那十四座城的百姓每日所食是一笔何等巨大的粮食就打寒战。如果鲁王当真自掏腰包养郑人……
    王姻深情道:“我王与大王乃骨肉之亲,血脉相系。大王不信旁人可以,怎可不信我王之真心?”
    郑王决定,先派人去那十四座城看看。如果百姓当真在耕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从鲁国运来的话,那他就……只能先这样了。
    等王姻走后,心腹忙道:“大王不可信此獠!”
    郑王叹道:“就算不信,那十四座城,孤也夺不回来啊。孤麾下无一将,又能怎么办?”
    而且,万一是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