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爷子接二连三攻击的宋问声都感觉头疼了,思前想后,仔细分析了利弊,觉得确实这件事情于他是有利的,便答应了穆教授。
    于是他的课题组又迅速赚人入伙。
    在整理了手头的资料之后,他手把手带着李星雪他们整理出一篇文章,在被问到投哪里比较合适的时候。
    宋问声思考了片刻,笃定的说,“还是《nature》吧。”
    一听到这个期刊的名字,李星雪手都要颤抖了,“所以我们真的要投这个……”
    胡广仁都快拿不住笔了,“我们是不是胆子太大了?”
    “有吗?”宋问声挠挠脑袋,“我第一篇论文我也是随便投了个《数学新进展》,然后就上了,后面每一篇都是随便选的,感觉也都没什么问题,我的直觉告诉我《nature》可以比较快的刊载这篇文章。”
    两个人对此含着最深度的怀疑,但是宋问声的逐渐开导(勇气熏陶)下,竟然也觉得顶刊都不算什么,所以到底是他们膨胀了还是他们膨胀了?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他们跟着宋问声好好的把文章磨了一篇,确认没有什么问题之后,就点下了发送键。
    除了宋问声和付双林,他们没敢和周围任何一个人说,他们非常有可能成为一篇顶刊的一作,当然通讯作者是宋问声。
    所以……宋问声才是他们的老师对吧?
    “要不然咱们欺师灭祖,或者另立门派,尊宋大佬为他们门派的祖师爷吧,门派就起名叫做躺赢派。”胡广仁摸着下巴,在认真的思考这个提议。
    李星雪白了一眼他,“做什么美梦呢?!”
    “能不做美梦吗?我本来还以为我们都是二作……看来跟着大佬才有肉吃啊。”胡广仁咧嘴笑着,那样子就像是电视上占够了便宜的李云龙。
    李星雪倒是没有反驳这话,那时候那两个大四生跟着宋问声做了几个实验,还混了篇《nature》的三作,当时周围知道的人可都是酸气,又不考研,这文章要来干嘛?
    陈米师兄都差点撩下老脸跑来和宋问声干了,现在自己是受益者,能不高兴吗?谁不喜欢跟着大方的老板?
    只是想到以后宋问声赚人入伙,整个课题组就变成大课题组,事情就变得复杂,不再像他们以前只有三个人那样单纯了,不只是实验室、仪器的安排,还有实验经费的申请、人情往来等等。
    而且宋问声估计也不会太看着这边,他们肯定是走不开的,估计穆教授还会申请他们留下进行一些交接、指导工作,也不知道这个大课题组里的人好不好相处。
    学校这边相当重视这个课题,几番交涉之下,整个大课题组不只是有药学研究人员,还有搞材料的,搞生物的,为了这个课题,在生科院最上面一层的实验室专门腾出了一层,为了安置整个大课题组。
    在经过讨论之后,他们一致同意让宋问声做课题负责人。
    手底下则是药学的穆教授、材料的甘教授、生物的林教授这些牛人。
    没有人不同意的,这个课题本身也是宋问声组起来的,只有他才最清楚整个课题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脉络。
    而论名声和威信也只有他最合适。
    毕竟药学的影响不了材料,材料影响不到生物。
    只有宋问声这个奇葩才能hold住全场。
    宋问声本来是想要当甩手掌柜,没想到手下的摊子反而是越来越大了。
    付双林看破不说破,并且表示年轻人就是要多干一点,积极一点,这样才会有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宋问声表示,他不是这种年轻人,他现在已经很光明了,再光明就要成为光头了,他真的很想偶尔咸鱼一下。
    周院长挑眉,所以哥猜……你今天研究了吗?
    ……
    忙碌的八月份很快就过去了,宋问声递上去的「万人」材料,在到达上面之后,以最快的速度,一路绿灯经过审批,还成为了最近一批公示名单的唯一一位当选人。
    按道理来说万人计划的公示名单是一个时间段一个时间段来,但是现在中途突然间有公示是很奇怪的事情,可是当大家一看到这个名字之后,表示一点都不奇怪。
    甚至是习以为常,要是菲奖大佬都没有绿灯,那么就说明在重视人才这方面,他们做的还不算合格。
    作者有话说:
    (1)要和大家说声抱歉,这几天情绪不太对,去看精神医生,是不太好,要吃药控制情绪,吃了药之后情绪没那么厉害了,回来看看大家对我的支持,感觉我又有信心了,继续更文,握爪!
    (2)谢谢大家的支持!感谢在2022-04-07 00:09:16-2022-04-10 00:35:47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拂樱斋 15瓶;看书吧 3瓶;冬祺、好想rua宰崽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79章 审稿
    今天天气不错, 起床的时候,宋问声还特意去操场晨跑了一圈,只是太阳很快就出来了,九月份的太阳还毒辣得很, 新生又即将入学了。
    回到办公室的时候, 他整个人都是心情舒畅的。
    这段时间, 他习惯性的打开电脑,去浏览这些期刊网站, 然后他收到了一篇来自于《数学新进展》保罗-卡金森的审稿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