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粮价,也许会受到一点影响,但粮价上涨并不是坏事,百姓也能跟着受益嘛。
    利国利民,简直是两全齐美。
    不得不说,蔡瑁的发言很有欺骗性,听起来蛮像一回事。
    张松也不急着反驳,让其他人一一发言。
    那些人都附和蔡瑁,理由也大致不出蔡瑁划定的范围。
    张松听完,才缓缓说道:“首先,司徒府召诸位来议事,就是要了解情况,权衡利弊,并没有打压的意思。你们过虑了。真要打压你们,何必请你们来,一道文书直接发到郡县。天子在南阳,难道你们还敢造反不成?”
    说完,张松环顾四周,眼中杀气腾腾。
    蔡瑁缩了缩脖子,没敢说话。
    造反的罪名太大,没人承担得起。
    “其次,你们对粮价的估算不够准确。”张松扬了扬手中的一张纸。“根据诸君刚才自报的规模和需要消耗的粮食进行估算,粮价的波动会比你们想象的更大。最保守的估计,也要翻一番。”
    “粮价涨了,百姓也能受益。”蔡瑁坚持道。
    “没错,粮价适当上涨,百姓也能受益。但涨得太快,受益最多的人就不是他们的。”张松随即开始了一连串的分析,对蔡瑁的理由进行驳斥,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数据。
    很显然,在这方面,蔡瑁根本不是张松的对手,被批得体完无肤。
    张松最后指出,粮价上涨,不仅会影响正常的秩序,还会让人重新将土地的收益放在首位,度田的阻力也会更大。已经度田的会反复,没有度田的会反对。
    这个责任,你们承担得起吗?
    “酿酒可以,影响到大局,不可以。”张松做总结呈词。“只要你们有办法不影响粮价,你们的规模再大,司徒府也不会反对,只会支持。”
    蔡瑁等人傻眼了。
    酿酒需要粮食,不影响粮价是不可能的事。
    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将来可期
    这时,张松反过来,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
    越往南,天气越热,粮食的产量也就越高。你们想获得更多的粮食,就应该支持进行开发江南,开发交州,甚至是海外征伐。
    据说交州的日南、九真等地一年三熟,稻米产量奇高。只要朝廷能收复交州,将交州米运到中原,粮食的问题自然可解,限制酿酒的禁锢也就没了。
    此外,南阳的百姓虽富,但他们对高档酒的消费能力有限。你们想赚取更多的利润,就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一些,想办法将这些好酒销到更多的地方。
    比如辽东。
    为什么说辽东?一来辽东气候寒冷,对酒的需求更多。二来去辽东可以走海路,运输成本最低。
    酒不怕变质,运输时间长一点也没关系,适合海运。
    此外,海上寂寞,出海的人本身也需要酒。
    最后还有一点,辽东虽然穷,却有大量中原没有的上等毛皮、珍珠等货物。初步估算一下,你们送酒去,买货回,利润至少是在南阳卖酒的十倍。
    蔡瑁等人如梦初醒,将大腿都拍肿了。
    他们怎么就没想到这样的办法?
    随即,有人问了一个问题:海运是便宜,但风险大啊,万一船沉了,可就是血本无归。
    张松神秘的笑笑,你们可以买新式的海船啊。
    豫章船官的新式海船即将研发成功,比普通的船更大,也更抗风浪,完全可以在海上行驶。配合牵星术导航,不用沿着海岸行驶,航程更短。
    目前这些船还没有开始对外出售,先下单先提船,买到就是赚到。
    在丰厚的利润加持下,张松原本丑陋的面容在蔡瑁等人眼中变成无比可爱,甚至冒着金光。
    他们一改之前的态度,围着张松讨教。
    张松最后提醒了他们一点,技术的问题都好解决,有一个问题,你们必须要注意。
    去交州也好,去辽东也好,都会有海贼。利益越大,海贼越猖狂。你们要想安心赚钱,就要支持朝廷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就要支持天子,让天子有足够的实力震慑水师将领,让他们成为你们的保护者,而不是雁过拔毛。
    所以,强大的朝廷才是你们发财的底气。如果只想着自己那点小利益,不惜损坏朝廷的利益,你们走不远的。就算赚再多的钱,也会和之前买的田一样,被强制分掉。
    蔡瑁等人深以为然。
    ——
    张松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蔡瑁等人不仅同意控制产量,还要出钱购买新式海船,支持朝廷开发江南,征伐海外。
    翻看了会议纪要,了解了张松的说服策略后,杨彪再一次感慨天子识人。
    张松处理这件事的手段和刘巴差不多,却比刘巴的视野更开阔,而且丝毫没有士大夫的傲慢。
    他能取得蔡瑁等人的支持,是因为他站在了他们的立场看问题,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待管理的对象。
    “这一点很像天子。”听杨彪讲完事情经过之后,赵温欣慰地说道:“我这一趟益州之行,总算有点成绩。”
    杨彪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忽然一声叹息。“陛下为了安抚我们这几个老臣,还真是费了不少心思。”
    赵温一愣,随即附和地点了点头。
    杨彪说得有理。
    天子为了他们三人,分别提拔了杨修、诸葛亮和张松。不出意外的话,三十年后,这些人都将位登公卿,成为朝廷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