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医匠,刚才还有谁进帐了?”
    “唯臣一人。”
    袁绍点了点头,松了口气。张郃是谨慎之人,他不会到处乱说。
    “儁乂,若让你率三千大戟士与三万鲜卑人作战,你有多少取胜的把握?”
    张郃思索片刻。“在何处交战?塞内还是塞外?”
    “有区别吗?”
    “鲜卑人逐水草而居,来去如风。若在塞外,我不熟悉地形,很难找到鲜卑人决战,又时时担心鲜卑人来袭,不敢掉以轻心。时间久了,必然疲惫,很可能不战自溃。若是塞内,知道鲜卑人所在,迫其不得不战。三千大戟士对阵三万鲜卑骑兵,臣当有五成胜算。”
    袁绍微微颌首,沉吟半晌,又道:“若有三百甲骑呢?”
    “七成。”
    袁绍松了一口气。“儁乂努力,将来当率三万精骑,横行塞外。”
    第三百七十五章 一念之差
    张郃躬身致谢,脸上的神情却依然淡定,看不出一丝激动,更谈不上感激涕零。
    袁绍刚刚高昂一点的情绪顿时又低落下去,心中烦躁。
    他有点怀念郭图。
    自从郭图陪同袁谭北上幽州,不少汝颍人也跟了去,其中就包括消失多时的荀谌。没有了汝颍人的制衡,冀州人越发强势了,对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
    围攻东武阳这么久也未能攻克,和冀州诸将不愿意付出太大的代价强攻有关。
    攻城本无捷径。如今臧洪有必死之心,诸将无速胜之念,焉能克敌制胜。
    一人必死,十人不能当,何况臧洪还有城墙可倚。
    如何才能让冀州诸将全力以赴,迅速攻破东武阳?
    袁绍反复思量,全无对策。
    他闭上了眼睛。
    张郃识趣的退出大帐,掩好帐门,只留下一道缝,以备呼唤。
    袁绍闭目沉思了良久,缓缓睁开了眼睛,翻身坐起。
    他有了主意,派人请来了逢纪。
    “元图,我欲招刘备、曹操来援。”
    逢纪思索片刻,觉得可行。
    拿下东武阳后,袁绍必然要渡河南下,迟早要和刘备、曹操决胜负。如今招刘备、曹操来援,除了可以敲打冀州人,让他们不要太自以为是以外,也可以试探刘备、曹操。如果他们肯来,自然皆大欢喜。如果他们不肯来,那就是敌人,将来发起攻击就有了理由。
    得到逢纪的支持,袁绍很满意,立刻命陈琳草拟命令。
    命令写好,袁绍过完目,从腰间的印囊中取出邟乡侯印,准备用印。
    陈琳张开嘴,想说什么,却又没有说出口。
    袁绍瞥了陈琳一眼,本想问陈琳有什么想说的,话到嘴边,又下意识地咽了回去,将白玉制成的邟乡侯印据在手心,硌得生疼。
    他之前行书州郡,都标以“诏书一封”,用邟乡侯印,以示自己是代天子行诏,不承认长安的天子,认为那是被李傕、郭汜控制的傀儡。
    如今李傕、郭汜已死,天子在安邑立都,在下达的诏书中明确的称他为渤海太守。他再代行诏书,就有些不合适了。刘备、曹操愿意听他的,那自然没问题。万一不愿意,这等于将罪证往对方手里送,至少也是自取其辱。
    在天子北疆大捷之后,朝廷威信必然大涨,转而支持天子的人必然会更多。
    “孔璋,你的意思呢?”
    陈琳脸色苍白,勉强拱手施礼。“刘备不足为患,倒是曹操,实在难以揣测。臧洪起兵反叛,本为曹操屠灭雍丘。如今主公围东武阳,曹操却按兵不动,坐观成败,实在不像是与主公一般心思。”
    袁绍的脸颊抽了抽,牙齿咯咯作响。
    他很后悔。
    早知今日,当初就不该派兵增援曹操,赶走吕布,应该看着吕布干掉曹操再出手。
    吕布是孤狼,他在兖州很难立足。
    袁绍权衡了一番后,决定不给曹操机会。他写了一封私信给曹操,要求曹操率兵来增援。然后给刘备下了一封诏书,命刘备率徐州兵来助阵。
    ——
    刘备收到袁绍诏书的时候,刚刚收到赵云的信。
    赵云的信来得极快,从美稷发出,到送达刘备手中,不到二十天。
    问了信使的行程后,刘备意识到一个问题:朝廷现在可能什么都缺,唯独不缺马。从美稷到河内,几乎是六百里加急,只是进入兖州之后,速度才慢了,每天行程不过二百余里。
    刘备很想了解北疆更多的信息,但信使或许是不清楚,或许是不愿意说,只简单地说了一些情况,便闭口不言。
    尽管如此,天子大捷的消息还是让刘备很震惊。
    以三千骑征讨,大破鲜卑、匈奴三十万人,即使有马腾、韩遂的配合,依然是很难想象的战绩。
    更让刘备无奈的是,赵云赶赴美稷投军,一见面就被天子拜为散骑常侍,掌管散骑左部。
    他心心所念的骑将就这么成了天子的左膀右臂。
    就算他再器重赵云,也不可能再将赵云收归麾下。反过来,赵云却劝他向朝廷称臣。
    刘备很纠结,先后找来简雍、陈群、陈登商量。
    简雍赞同赵云的意见。
    袁绍南下中原在即。若不是臧洪守得坚实,袁绍早就渡过大河,虎视兖豫青徐。刘备客居徐州,根本不是袁绍的对手。与其向袁绍称臣,不如向朝廷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