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灰尘大。”刘协张开双臂,配合荀彧动作。“荀君,河水清且涟漪,这河是大河吗?”
    “应该是,《诗经》里的河绝大部分都是专指大河。”
    “那你说,大河是何时黄的?”
    荀彧愣了半晌。“陛下,臣学问疏浅,未明所以。”
    “《伐檀》是魏风的一首,是否可以说,魏时河水尚清,后来才变黄?”
    “似乎……可以这么说。”
    “河水变黄,和三家分晋可有关系?”
    荀彧苦笑,决定稍后与蔡琰谈一谈。
    天子由蔡琰陪着读书,也不知道是怎么读的,经学没看到有什么进步,刁钻古怪的问题却一个接着一个,让人无从答起。
    “若是朕行王道,河水会再次变清吗?”
    “应该会吧。”荀彧顺水推舟的说道。不管怎么说,天子愿意行王道总是好事。
    刘协点点头,很严肃地说道:“你推荐几个能行王道的人,朕委任他们为大河上游诸郡的太守,以王道治郡,正本清源。”
    荀彧手里的鸡毛掸子一抖,在刘协的身上轻轻的抽了一下,“啪”的一声轻响。
    刘协转过头,眼神不善。“荀君?”
    荀彧还没从刘协刚才那个提议中回过神来,一脸茫然。
    “你刚才是在教训朕出言不当么?”
    荀彧一愣,这才反应过来,吓了一跳,连忙拱手施礼。
    “臣岂敢,死罪,死罪。”
    他越想越觉得惶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额头贴地。
    刘协转过身,捡起地上的鸡毛掸子,在手心轻轻敲了敲。
    “荀君若是对朕有意见,不妨直言,千万不要藏在心里。朕虽年少,还是听得进意见的,也愿意与荀君坦诚相见。”
    “臣感激不尽。”荀彧汗流浃背。“臣感陛下赤子之诚,也对陛下无所隐瞒。刚才……刚才只是一时失神,伤了陛下。臣死罪,死罪。”
    “既是无心之失,那便罢了。朕皮粗肉厚,这点力道还伤不着朕。”刘协俯身,将荀彧扶了起来,用鸡毛掸子敲敲荀彧的衣摆,掸去上面的灰尘。“这个债,朕算是讨回来了,以后不再提。”
    “谢陛下。”虽然知道刘协大概率是在开玩笑,荀彧还是一阵后怕。
    君心似海,谁知道天子是开玩笑还是有所指?
    “不过,你刚才说无所隐瞒,朕持保留意见。”刘协背着手,来回走了两圈。
    荀彧很无奈。果然,天子就是借题发挥。
    “臣愚钝,请陛下明示。”
    “朕听说,你去邺城时可是带着整个宗族的。如今来朝廷,为何只带着长子荀恽?”不等荀彧说话,刘协抬起手。“朕知道,你来得急,来不及带上家人。如今也算安定了,你的家人是不是也该来了?就算不全部来,你的妻女也该来吧。”
    荀彧松了一口气,原来是这件事啊。“蒙陛下关怀,臣这就安排。”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朕听说你有个女儿?”
    “是的。”
    “许人了吗?”
    荀彧心中升起一阵不安,有心说已经许了人。可是看着天子的眼睛,他还是如实回答。
    “还……没有。”
    “朕愿聘她为美人,荀君愿意吗?”
    第二百三十四章 天作之合
    荀彧很想拒绝,但他再三权衡后,还是答应了,躬身谢恩。
    天子此举是试探也好,是请求也罢,都是当前形势所迫,绝非自愿。
    他不知道能信任谁,只能以婚姻的形式提供保证。
    伏完如此,董承如此,他也不例外。
    如果说有区别,那就是伏完是纯粹的书生,当不起重任。董承是个平庸的将领,天子连卫尉这样的职务都不敢完全交给他,只让他暂代。
    而他,则是天子寄予厚望的俊杰,一来就被授予河东太守的重任。
    对关东人来说,成为外戚,寓示着朝廷并没有因为重视关西人而排斥关东人。
    对整个朝廷来说,天子欲与毫无根基的颍川荀氏结亲,这是倚重士人的象征,没有拒绝的道理。
    总而言之,于公于私,他都没有拒绝的理由。
    “谢陛下,臣诚惶诚恐。”
    看着神情纠结,却无法拒绝的荀彧,刘协险些笑出声来。
    他就知道荀彧不会拒绝,哪怕他心里一万个不愿意。
    更何况他也没有不愿意的理由。
    就客观条件而论,荀彧也很难找到一个比他更理想的女婿。
    “刘巴如何?”刘协迅速将话题拉了回来,不给荀彧后悔的机会。
    他已经发出了邀约,接下来就看荀彧的诚意了。
    “刘巴……”荀彧收回心神,将刚刚与刘巴会谈的事说了一遍,只是隐去了裴茂的反应。
    裴茂对刘巴印象不佳,这是肉眼可见的。
    “河东当真还有五万户?”刘协很惊讶。
    荀彧轻声叹息。“甚至可能更多。河东这些年虽说兵灾、天灾不断,却没有严重到户口减半的地步。大部分减耗的户口应该是成了大户的部曲、隐户,大户至千,小户数十,比比皆是。”
    刘协“哦”了一声,出了一会儿神,又道:“你早就知道?”
    “天下州郡,大致如此,河东又岂能例外。臣之所以不言,只是不愿兵戈相见。陛下,度田之策万万不可行。当年光武在朝,已是平定天下之后,尚且引发民乱。如今天下不安,不宜横生事端。河东耕地有余,户口不足,度田不必急在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