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弋言:大王眷顾之恩,弋铭感五内,无以为报……东吴必兴兵争夺交州,稷、炅、元等将皆愿为大秦死战,若吴军三四万,则为大王吞之,若五六万,则为大王拒之,若吴兴兵十数万,则请大王重兵出荆州,荆州乃天下之腹心,得其地,顺江直下,一鼓而入建业,北上,可会师襄阳、南阳、弘农,威胁洛、许,合围武关、潼关,天下之司命,莫过于荆州也!大王欲克成帝业,亦由荆州起!”
    一封表奏看的杨峥热血沸腾。
    荆州处在三国交界之地。
    在魏国手中,天下早就一统了。
    即便在当年的蜀国手中,也能配合汉中,两面夹击魏国。
    关羽只凭荆州之众,两三万大军北伐,就让曹操动了迁都的心思,最后还是以举国之力,加上东吴背刺,才把关羽按下去。
    除了关羽勇猛善战,还有荆州的地缘优势,北面都是曹魏的腹心之地。
    偏偏这么一个战略要地落入吴国手中。
    还是以极不光明的手段拿到手的。
    这也导致东吴北伐不敢从荆州发起,怕蜀国依样画葫芦也来个背刺,营建西陵就是为了防备蜀国东出。
    霍弋的意思是以交州四郡,换取东吴的荆州!
    不愧是大将。
    但问题在于,镇守荆州的几个吴国大将都不是简单人物。
    施绩、陆抗、步协都是吴国响当当大将。
    吴国袭取荆州之后,修建了一座座要塞。
    当年王昶、州泰、王基数次发动大战,都没有拿下荆州。
    杨峥觉得机会不太大。
    吴国虽然混乱,但因为其特殊的兵制,江东大族各有善战私兵,进取不足,防守有余。
    陆逊破丹扬费栈,得精卒数万人,攻鄱阳吴遽等得精兵八千余人。
    贺齐攻建安、汉兴、南平郡洪明等料出兵万人,平豫章东部彭材等得众万余人,拣其精健为部曲。
    吴国就是这么一个怪胎。
    虽然没有司马昭的占田制,但步子迈的比司马昭更远。
    所以这么多年,东吴朝堂上一直杀来杀去的,其根本就在于此。
    豪强们互相牵制,反而让孙家颤颤巍巍的坐在皇位上。
    第五百九十六章 不利
    “舍弃交州四郡,换取荆州,此策甚妙,然破绽颇多。”卫瓘道。
    杨峥也看出其中的不妥,“伯玉是说司马氏?”
    卫瓘笑道:“正是,荆州既然为天下腹心,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我若出兵,司马氏必然重兵南下,坐收渔利!”
    以秦国之力,在荆州与东吴大战一场,胜负五五之数。
    但司马昭若是在旁虎视眈眈,荆州一定拿不下。
    此策虽好,可惜生不逢时。
    不过,这也为杨峥打开了另一个思路。
    不必与司马昭在河东、潼关、上党死磕,可以开辟南面战场,从荆州直捣中原腹心。
    “均田制仍未完全施行,蜀中百姓仍在北迁,此时出重兵攻打荆州,不合时宜。”杨峥按捺住心中的蠢蠢欲动。
    大国就应该有战略定力。
    秦国正在国力上升期,不宜发动一场大战。
    即便拿下荆州,北面有司马昭重压,东面有东吴反攻,得不偿失。
    荆州是个好地方,但时机还未成熟。
    杨峥只能再次给霍弋写信,说明国中情况,现在的秦国不是当年,不需要冒险,交州能守则守,不能守,放弃四郡也无所谓,现阶段的主要敌人仍是司马家。
    均田制施行之后,秦国国力爆发是迟早的。
    杨峥也有信心压住司马家的占田制。
    “大王所言甚是!”卫瓘拱手道。
    趁这个空隙,庞青道:“马循将军出征西域,进展颇为不顺,乌孙、龟兹等国汇合漠西鲜卑,击败楼兰,楼兰王舍诘引残兵避入海头城,贼势大涨,纠合六万之众围攻海头城,马循将军会合尹春都督发两万之众,援救,接战不利。”
    两万对六万,还是长途远袭,进展不利也正常。
    楼兰这么快被击败,当然激励了西域群狼。
    西域最富庶的地方毫无疑问是有汉民之地。
    汉人走到哪里,都会认真治理当地。
    其实华夏对周边族群已经非常温和了,你认我为大哥,大家就一起过日子。
    秦汉最强大的时候也没灭过其他种、族,最多就是赶走,然后内迁俘虏,慢慢转化。
    纵观世界各地,动辄就是血腥屠杀。
    现在马遁与尹春进展不利,海头城丢了,下一个就是高昌、敦煌,乃至河西……
    不要质疑他们的胃口。
    司马昭已经明确表示过,可以任意攻取。
    “马循出身高昌豪族,尹春为西面大将,守住高昌应是不难。”卫瓘话里的意思是放弃海头城。
    海头城是西域长史府所在,政治意义巨大。
    此城沦陷,西域秩序也就崩溃了。
    西域必然会掀起一股围攻大秦的狂潮。
    “两军交战,对峙和失利在所难免,马循远去疲惫,我军战力不能全部发挥,无需惊讶,不日便有捷报传来!”杨峥对中军精锐的战力有绝对的自信。
    马循也是高昌当地豪族,熟悉西域形势,曾以三千骑兵在高昌大破数万鲜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