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峥为他们打开了一条向上的通道,他们亦还之以热血。
    战鼓声整齐的响起,号角声随之呜咽,厚重而雄浑。
    三鼓之后,群声皆毕。
    几百宣义郎站在台上,跟着庞青大声诵念皇帝曹髦的两份诏令。
    一份是血诏,一份是寻常绢帛。
    由此也可见皇帝心态的转变,血诏说明当年他对大魏还怀着一丝希冀。
    后一道诏令,则多多少少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本身也是为了恶心司马昭的晋王。
    杨峥忽然想起,这个时候,差不多就是曹髦与司马昭决裂之时了。
    也不知洛阳形势如何了。
    姑臧距离洛阳太远,消息传过来,需要一定的时间。
    心中暗自为年轻的天下惋惜。
    曹魏走到今天不是他的错,却要他来承担后果。
    即便能顺利击杀司马昭,依旧无法扭转大局。
    被分封的士族会重新扶起下一个司马相国……
    “……俾君秉义奋身,震迅神武,冯飒一战,洗天下之秽浊,海内忠义之士无不振奋。君复命将,龙骧虎奋,南下击蜀,使魏土光于蜀地,悬旌万里,声教远振,扬大魏之国威……今进君爵为秦,君其正王位,以柱国大将军领凉、秦、雍、益之众,敬服朕命,简恤尔众,克绥庶绩!”
    有了皇帝的这份诏令,杨峥的秦王堂堂正正。
    台下响起海啸般的欢呼声。
    “大秦、大秦!”
    “秦王、秦王!”
    时隔四百六十多年,大秦再一次在关西大地上响起。
    很多老卒都泪流满面。
    比站在台上的杨峥还要激动。
    尤其曾经是秦胡的那群人,视自己为大秦后裔。
    羌人、鲜卑则无所谓,只要是国号就行。
    匈奴人则更倾向于汉,他们自认为是汉朝公主的后代。
    念完皇帝诏令后,庞青接着念凉州行台起草的檄文:
    “吾本陈郡一卒,因天命眷顾,数年之间,纠合四方忠义之士,灭冶无戴,诛迷当,统合羌、胡之众,沐浴王化,意在为大魏镇守西土,为华夏抚慰诸部,然司马氏篡逆凶起,以诈术取权柄,废帝弑后,暴虐无道,无故而伐我西土,招致冯飒惨败,岂非天命在我大秦耶?凡我大秦之将士、百姓,皆当与吾砥砺前行,一扫关东之秽气,还天下朗朗乾坤,成恢弘之盛世,共享太平安康!”
    “秦王万岁!”
    山崩海啸的欢呼冲天而起。
    整个乌鞘岭下仿佛沸腾了一般。
    不,是燃烧。
    无数旌旗摇动,仿佛烈焰在熊熊燃烧。
    两百多年了,沉沦的雍凉大地再一次崛起,再一次团结在“秦”字大旗之下。
    此刻,杨峥就是秦王了。
    十七年腥风血雨征战关西,无数忠勇之士倒下,终于换来了这顶王冠。
    但同时,压在身上的担子也更大了。
    天下万物皆可弃,唯独人心不可辜负。
    没有将士和百姓的支持,杨峥一个人也走不到今天。
    同样,这也是天下大势使然。
    司马昭分封士族是逆天而行,大秦灭六国,取消分封制,才有大汉的波澜壮阔。
    站在如今的位置上,杨峥能清晰感觉到时代的巨手在推着他前行。
    世人常说天命无常,杨峥却觉得,天命从来没有改变过。
    历代王朝都是如此。
    崛起、豪强、士族、门阀、垄断……
    然后王朝挣扎,变法,再然后,重新洗牌……
    不仅是中土王朝,中土之外,更为惨烈和直接。
    今日之大秦被赋予昔日之大秦同样的使命。
    这也是宿命!
    第五百六十二章 封赏
    “拜见秦王!”
    一队队士卒自高台下走过。
    很多人都曾经跟杨峥并肩战斗过。
    一万步卒,一万骑兵,有亲军,有府兵,也有屯田奴隶。
    穿上盔甲,提起刀矛,雄赳赳气昂昂。
    队形略有些散乱。
    不过没人关心这些细节,正如没人关心今日的封王大典略有些寒酸一样。
    气势、气象、气质,才是他们最先感触到的东西。
    步卒和骑兵从西向东,人人虎背熊腰,龙马精神。
    喊的最大声的是从各大屯田挑选而来的奴隶,能分享这份荣耀让他们异常感动。
    最特殊的是一支残兵队伍。
    缺手缺脚,有人坐在木车上被推了上来。
    “拜见秦王!”
    他们用尽全身所有力气喊出最大的声音。
    杨峥在台上冲他们拱手,而他们有的人早已热泪盈眶,“大秦、大秦!”
    他们虽然不能上战场,却依旧为大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成为民间的伍长、什长、屯长、亭长,让杨峥的意志能贯彻到乡野之间。
    凉州不同于中原,宗族林立。
    很多城池村落在连绵的战争中毁了又建,建了又毁,凉州大量吸收羌胡之后,新的村落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没有宗族,全靠他们维持民间秩序。
    事实上只要杨峥一声令下,这些散落民间的残兵们,能为杨峥弄起一支“百万大军”!
    所以此次观兵,等的不是西域使者和漠北豪酋,等的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