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将来突然发现此前提交的功能里缺失了某项需求,而不得不火线加需求的时候, 那价格就由不得甲方了,除非整套系统都不要。
    过了一段时间, 这位程序员在做测试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些问题。
    “这个信用证全是大写字母, 容易输错,咱们要不要给他们设定一个语法纠正?”
    可以说,他非常的尽职尽责。
    技术部开会的时候, 他的主管把这事当有趣的事说。
    安夏听了却记在心里, 「中国货」上已经零星出现几起诈骗事件。
    与平台无关,就是在信用证上做了手脚。
    从稍有技术含量的软条款限制, 到毫无技术含量的故意写错单词……
    只要稍有不对的地方, 买家就可以找借口赖掉这笔钱。
    受害者除了买家, 也可以是卖家, 还可以是银行。
    总之,就是只有不努力的骗子,没有骗不着的受害人。
    安夏让「中国货」网站加入安全提示。
    众所周知,长篇大论的安全提示是不会有人看的,只有刀子砍在身上之后,人类才能看得进字。
    不仅看得进字,还什么偏方都愿意信。
    于是,时常发生——“某市民被骗后,相信有人可以替他拿回被骗款,又被骗了第二轮。”
    光放提示没有意思,不如放一个法律咨询算了,还能赚一笔钱。
    「中国货」说要找网上法律咨询的合作伙伴,应者很多,但是……基本上都没资质。
    甚至还有一些「倒爷」跑来说要提供法律咨询。
    “什么资质?我就是资质啊,我跟外国人做了那么久的生意,他们的那点小九九我什么不知道……我的生意啊?
    香烟、白酒、皮草、红木,什么赚钱我就做什么呗……我被人骗过,也骗过人,对生意上的那些事啊,门清!”
    接待的同事应接不暇,来的没一个正经的。
    安夏本来想引入市场竞争,看看有没有能力强,收费便宜的律师事务所可以接,现在看来,确实没有。
    1979年才恢复律师制度,现在不仅没有司考,连律师法都还没有。
    第一次律考是1986年,两年一次,现在刚考了三回。
    这三回考过的人,本来就少,都去了君合律师事务所,或是进了企业,完全没有沧海遗珠。
    “跟君合谈谈吧,也许他们愿意合作。”
    虽然「中国货」上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法务,根本不用律所,需要律所的都是中小公司,不过好歹是个案源。
    万一他们有实习律师需要练练手呢?
    安夏最初的梦想是律所入驻,给她一笔钱。
    然后退而求其次,律所接到单子,给她分一笔账。
    而现在从君合律所传来的消息是:“让我们入驻,那咨询费是包月还是包年支付?”
    全国第一家律所就是财大气粗,就是不一样!
    双方在利益分配方面完全无法达成共识,安夏也只得作罢。
    忽然招商部接到一个电话:“我公司的成立流程正在走,是否可以合作?”
    对方为表诚意,传真来各种手续正在办理中的证明,还有各位合伙人的资质证明。
    公司的名字叫方圆律师事务所。
    “可以先让他们试试,但不能以官方的法律咨询做招牌。让他们在网友留言区待着。”
    「中国货」的网友留言区里经常会有搞不清楚东南西北的人提问,问货怎么发,问单子怎么填,问怎么申请优惠……问什么的都有。
    法律问题极少,不少人觉得被骗很丢脸,就闷着不说。
    安夏忍不住找到方圆律所的老板:“你们得主动发点内容啊。”
    “我们发过法律科普文章,可是没有人看啊。”
    “那文章我看过,连我都读得吃力,你们得假装是个案例啊。就是有个人,怎么被骗了,怎么惨,然后你们再回复应该怎么处理,怎么预防。
    没人想听上课,但是没人不想听八卦。
    你们看中国货上卖什么的最多,就当自己是那个品类的卖家,引起共鸣……”
    拉近距离,才能聊得下去。
    版面逐渐繁荣,也开始有人私信方圆的律师询问一些法律事务。
    到他们正式拥有执业资质之后,咨询类业务稳定增长。
    「中国货」的网站运营现在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运营了,他们会自己讲故事。
    在报纸和杂志上,经常能看到他们写的软文,最近引入的法律咨询,也大书特书了一笔。
    “某地红木商人,根本就不懂缅甸语。但是却敢去缅甸进口红木,为什么?因为他们用了法律咨询,双方合同用两种语言写成。然后律师和公证处证明,两份合同文本的表达一致,真实有效。”
    “某地铁矿商人,意欲去某国开采铁矿,经网站风险提示得知,该国高层从不遵守契约,开采出矿石的山头可能随时被收回,他取消了这笔业务。”
    ……
    随着「中国货」的不断发展,不少小商家变成了中商家,中商家变成了大商家,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出现了。
    最大的问题就是库存。
    有一个制鞋工厂最近频频被投诉,说他们收了钱不发货,是想干什么。
    收货最慢的倒霉买家等了足足一个半月,坐绿皮车都能从中国最南走到最北了。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鞋厂质量很好,评价很高,还远销海外,按公司的规定,它应该直接被踢出去。
    「中国货」商务中心觉得它也许出了什么意外。
    比如家族内乱,导致最近没人管事了。
    他们介入调整,发现这个工厂不是不想发货,也不是没货。工厂老板家庭和睦,夫妻恩爱。
    商务中心的调查员到的时候,妻子还在给丈夫擦汗。
    这个鞋厂规模不大,现在忙得连厂长和厂长夫人都亲自上了。
    他们生产出来的货成箱堆在仓库里,有时候会出现各种原因的退货。
    符合再次销售条件的鞋子会算在库存里。
    可是它并不会出现在正常的仓库里,而是在退货库里,或者在质检库里,检完了再进退货库。
    也有可能货不全,一箱鞋子二十双,有一双不合格,就把不合格的扔出去,这一箱鞋子只有十九双。
    鞋子可能在五个不同的位置。
    每箱鞋子的数量可能是二十双,也可能是十九双、十八双……
    要发货的时候就得一箱一箱的打开来重新检查。
    这个工厂现在账面上有三万多双鞋。
    他们欠的没发货的鞋只有两万多双。
    按理说,怎么都该够的。
    现在全厂除了生产线上的员工之外,都在满世界的找鞋。
    生产线上的员工下了班,也得找鞋。
    安夏此时才知道,他们这么大个厂,在「中国货」上的运动鞋销量前三的厂子,居然没有一个完整的货物管理系统。
    安夏记得自己在发家初期就做过这种东西了,给周敬用的单机版销售管理系统。
    现在「中国货」上也有电脑版的联网系统。
    见到找上门来的商务人员,老板还很委屈:“别的厂子也这样啊,我们也没想到生意一下子做这么大,以前我们一个月也就卖几千双鞋,也就一仓库的事……”
    “那您为什么不用我们的销售管理系统呢?就算有一百个仓库,也可以详细查到哪笔订单的退货去了哪个仓。”
    “啊?还有这东西?”
    厂长迷茫地看着工作人员,又转头看着老婆:“你见过吗?”
    厂长夫人也用力摇头。
    商务人员打开笔记本电脑,给他俩看,卖家登陆进入系统之后,一排提示买家已购买,请尽快发货的通知。
    左边占了版面三分之一的大按钮写着:销售管理系统。
    “你们从来没点过?”
    两人用力摇头。
    现在轮到商务人员变得迷惑了:“那你们怎么发货的?”
    厂长夫人演示,点击「买家已购买,请尽快发货」,系统就自动跳转到了买家的收货信息。
    “等收到钱,就按这个地址发货呗。”厂长夫人觉得自己这么做没错。
    “那你们怎么点「已发货」?”
    厂长夫人更加懵:“啊?还要点那个?”
    商务人员震惊地点开销售系统,果然,自这个厂的鞋子开始销售以来,一溜排的「待发货」,没有一个「已发货」。
    现在反正没有物流追踪,买家就这么定定心心地等着收鞋。
    一点都不关心有没有发货。
    刚开始厂子生意不大,很快就收到了,所以也没有买家纠结这事。
    一个平均日销一千双鞋的厂家,在「中国货」上待了半年多,居然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用网站。
    五十多岁的厂长两口子尴尬地站在旁边:“对不起,我们都不懂怎么用,给你们添麻烦了。”
    “这些货我们会马上发出去的,就算不睡觉,也得发出去……不能让人家以为我们卷了钱跑了。”
    “哎,我们两口子都没念过书,要不是我儿子给我们注册,我们连这个网站都不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