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大的食堂味道还不错,价格也不算太贵,上辈子陶然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学习生活,学校的每个窗口他都吃过。
    点上一份老母鸡汤配上一碟葱油饼,这个窗口靠着真材实料、味美价廉在学校可是广受欢迎,可惜几年后老板回乡,重生前的陶然想喝都喝不进嘴。
    陶然趁着等饭的时间先定好了回家的车票。
    他已经决定放弃成为本校的研究生继续学习,上辈子他埋头实验,如今上天给了他重生的机会,他想换一条道路,回乡种地陪陪父母。
    更何况神农系统的任务也不允许他呆在学校了,这里的老师都是生物界赫赫有名的人物,自己如果在这里种下神农蔬菜,不可能会躲得过老师的法眼,而他无法解释这些种子的来源。
    现在最麻烦的是恐怕会让杨老师失望了,陶然走在去实验室的路上,苦笑着想。
    杨老师就是在他大三就很欣赏陶然的生物界大牛,后来便成为他的研究生导师,当时陶然为父母去世而沮丧,杨老师把他痛骂了一顿,彻底骂醒了他。后来在教导他的过程中更是倾囊相授,杨老师在他心里是亦师亦父的存在。
    如今告诉杨老师自己想放弃成为他的学生,不知道老师会不会失望。
    转念一想,现在他才认识杨老师多久,杨老师对他的印象估计就是一个学习不错的本科生,只会觉得这个学生不识好歹吧。
    陶然满脑子胡思乱想,突然闻到一股清淡的香味,自己的饭菜做好了。
    老母鸡在经过几小时的熬制后,全身的精华融入汤里,配上细嫩的鸡丝,清甜的生菜,光滑的粉丝,可谓色香味俱全。
    喝上一口鸡汤,再咬上香脆的葱油饼,满足味蕾的同时,又能让精神和身体放松,沉浸在美食之中。
    陶然的心情好了很多。
    吃饱喝足的陶然走到了杨老师的办公室前,直到出来后他都没想到事情会如此顺利。杨老师已至花甲之年,思想很是通透,清楚自己看好的学生是什么性子,只要没有大变故这个学生可以活的很好。杨老师只告诫了他一番,就让他离开了,这是有些遗憾两人没有师徒之缘了。
    以后还是要多和杨老师来往,陶然舍不得两人的师徒之情,舍不得这个上辈子被他当长辈对待的老人。
    陶然又去了导员办公室,直接说明放弃保研名额,想回家创业。在导员的不断劝说下他也不改意愿,还直接把后半个学期给请了假。
    Z大有规定大四生在没有课程的前提下,可以离校工作或创业,但是需要签订免责声明。
    面对陶然的坚持,辅导员发现自己无法改变他的决定,只能无奈的同意,遗憾地注视自己看好的学生离开。
    回到宿舍,陶然又打电话通知父母,听着父母欣喜的声音,陶然对回家充满了期待。
    火车的出发时间就在今晚七点钟,正好可以赶上明天的午饭。陶然简单收拾好行李,拉着行李箱就离开了。
    Z大距离火车站并不近,大一时陶然还要坐公交车来Z大,一路摇摇晃晃。到了大二政府就修建了地铁直通z大,从此Z大学子过上幸福的出行生活。
    现在还不是晚高峰,陶然刚坐上座位,就感到手机一阵振动。
    略过同学们发来的询问的消息,陶然直接打开班群,果不其然,自己放弃保研名额的事情已经被人发到班群里。
    看着群里种种不靠谱的猜测,陶然有些哭笑不得,直接在群里回到:没得绝症,没被穿越,没钱出国,我只是决定回家创业而已,多谢大家的关心,我就不一一回大家的消息了。
    陶然说完,也不管群里飞快刷新的消息,直接把班群屏蔽了,闭目养神,开始等待回答另外几个人的疑问。
    没让他等太久,手机直接响了起来。
    果然是在宿舍最小的黎远,这小子开朗活泼,交友遍学校,整个宿舍就他的消息最灵通。
    陶然接起电话,一连串的疑问向他抛来。
    桃子,听说你放弃保研了,真的假的?我怎么就不信呢,你是不是发烧烧傻了?
    是真的,没发烧。陶然无奈的回答,没等对面再问,他直接解释:我考虑很久了,我对天天呆着在实验室的兴趣不太大,现在有个想法想回家创业。
    嘿,我马上回学校,咱俩好好说说。
    我现在不在学校,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你不用急着劝我,我已经下定决心了。
    行,我知道了,反正你这么聪明也不愁找不到工作。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直接和兄弟说。
    嘿,我现在就需要你帮忙,等老大和老二回学校后,你就帮我跟他们解释一下。这两人消息可黎远这么灵通,估计要回学校才发现他不在。
    他们寝室关系一直不错,这两位年龄大,都把陶然和黎远当自己弟弟照顾。要是知道自己的操作肯定要多说几句,还不如直接拜托黎远解释一番。
    桃子你坑我是不是?
    不说了,我这在地铁里呢,信号不好,听不到。
    地铁里的信号确实不好,陶然也没觉得自己是在找借口,心安理得地把电话挂断了。
    第3章
    早上七点,朝霞出现在天边,太阳越升越高,照耀着一个祥和的村庄。远山镇的桃源村早已醒来,勤劳的大人们已经起床劳作,迎接新的一天。
    在村东头的陶盛文家的夫妻两人早已起床。
    他们家就在那东山脚下,夫妻俩早早上山,把熟透的桃子摘下来,小心用竹筐装好运到三轮车上。
    这东山被陶盛文承包下来了,种上了桃树,每年就靠着卖桃子的收入生活。
    陶盛文当时也是初中毕业,后来因为家里太穷,又差了一点分数,就没有继续上学。但因为他也多少有些文化,这些年看了不少关于桃树种植的书籍。
    他们家的桃子是本地山桃,虽然产量不是特别高,但是由于夫妻俩的细心打理味道很不错,在他们当地销量还不错,在八月和九月份桃子成熟最多的时候,还有外地的客商来收购。
    现在已经是十月中旬了,只剩下少数晚熟的桃树上还有果子,这些夫妻俩个就可以忙完。
    两人将摘下的桃子送去远山镇,村里有人在远山镇开了个农贸超市,里面大部分的蔬菜都是在附近的小村庄收的,陶盛文家里的桃子大部分都送到这里卖。
    这个农贸超市的老板叫陶家兴,跟陶盛文也有七拐八拐的亲戚关系,问陶盛文喊一声大哥。以为这些年的生意往来,两家现在关系很好。
    从桃源村去远山镇,赶时间就骑着电动车用不到二十分钟,不赶时间就骑着自行车需要半个多小时,陶盛文夫妻俩开着电动三轮车,也不敢太快怕弄坏桃子,花了二十分钟才到了超市前。
    帮着卸下桃子,陶盛维看着大哥大嫂挡不住开心的面孔,问道:哟,大哥大嫂遇到什么好事了,看着满脸高兴的样。
    哎,就是然然在学校忙完了,今早打电话说要回家看看。
    高材生要回来了,听说他暑假就在学校帮老师忙没回来,嫂子今天可要多做几个好菜犒劳犒劳他,在学校孩子可吃不好。
    我们就去买菜嘞,你忙吧。陶盛文打了声招呼,就离开了。
    陶盛文和他老婆田玉霞都是农民,陶盛文是初中毕业,而田玉霞才是小学毕业。他们结婚时就和妻子想好,以后最好要一儿一女,男孩叫陶然,女孩叫陶乐。
    这名字还是陶盛文还翻书翻很久的结果,源于唐代杨炯写得:陶陶然乐在其中。他们不希望孩子有多大成就,就希望他能开心快乐地生活。
    后来为了响应国家独生子女的号召,夫妻俩就只要了一个孩子,那就是陶然。
    陶然也是个不让人操心的性子,从小就聪明,在学习上也一直是全校前几,顺顺利利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大学里又年年得奖学金,还找了兼职,大学四年没要过家里一份钱,村里谁家不羡慕。
    本来村里教学水平就不高,远山镇的小学还不怎么收村里的孩子,所以村里的孩子能考上普通一本都是了不得的事了,大部分都是初中毕业就去打工了或者直接上技校了。
    考上Z大的陶然在村里那简直是彻彻底底别人家的孩子,都说陶家的祖坟冒青烟了。
    等陶然考上大学后,都没怎么花家里的钱,更是让村里人夸赞,陶盛文和田玉霞倒是更努力了,就想着多挣些前,老了也不给儿子拖后腿。
    每年只有陶然回来的时候,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田玉霞一定会做一堆好吃的,让儿子好好补补。
    说道田玉霞,就不得不夸夸她的手艺。田玉霞就是爱做饭。还有一手好手艺,当时她嫁过来后做了一回宴席,从那以后谁不羡慕陶盛文有口福。
    陶然暑假就没回家,一直在学校呆着。只知道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被学校老师破格选入了课题研究组。
    父母都知道这对孩子有好处,但还是想念。现在数数,都大半年没见了。今天终于要回来,就好好做顿大餐犒劳儿子。
    陶山村不大,离远山镇不远不近。村里也就没个菜市场,各家都有菜地。要是自家没种的,就去别家换一下,一般家里种的多的菜都会被陶家兴收到超市里卖。
    这俩夫妻在农贸市场买了需要的菜,就骑着车回到桃源村。
    陶盛文把新鲜的牛大腿骨剁开,用大火炖到骨肉分离。中午先把肉吃完,把剩下的骨头洗净,用煤炉小火慢熬,熬到那骨头汤变成乳白色,味道鲜美至极。喝完两碗汤,再往里煮两把宽面条,这晚饭也就有了。
    田玉霞也在厨房里忙开了,先把板栗炖鸡给焖上,这鸡是陶然隔壁三婶家养的土鸡,两岁的小公鸡,肉嫩不柴,再配上买好的小板栗,在铁锅上炖个二十分钟。
    先是闻到鸡肉的香气,随后逐渐加入板栗的甜香,整个厨房被香味所充满,这道板栗炖鸡可是田玉霞的拿手菜。
    再准备一道小葱拌豆腐,清香软滑,鲜嫩爽口。
    在厨房里忙了一上午,两口子终于停下来歇口气。
    Z市开往远山镇的火车上,陶然满怀期待,又有点忐忑。他放弃在他人眼中通往成功的平坦大道,选择了被杂草掩盖不知是否曲折的小路。陶然望向右手的红痣,心又安定下来。无论前方道路怎样,他都有信心走出一条路。
    而且就算他把上辈子研究出的成果,在这辈子重新做出来,就够他一辈子衣食无忧了。
    陶然在远山镇下了火车,远山镇说是镇,但面积较大,又正好位于南北交通之间,经济较为发达。镇上公路四通八达,还有火车大巴,交通十分方便。
    陶然转乘公交车,公交车走走停停,二十分钟后才到了桃源村口。桃源村位于远山镇东边,背靠青山,最高的山峰海拔有一千米,山上最多的就是桃树。
    这些桃树就是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可是除了陶盛文种的桃树质量好面积大,其余村民种的桃树就没有陶盛文家里的好吃,自然收益没有这么高。
    如今村里的年轻人也都不愿意种桃树,感觉比较累,大部分都外出打工,赚到钱就在外地安家,桃源村的人倒是越来越少。
    桃源村的村民大多姓陶,基本上都有七扭八拐的亲戚关系。陶然在村口下了车,村民看到陶然回来都忙着打招呼。
    哟!陶然回来喽,你们学校放假了?
    你暑假就没回来,你爸你妈天天盼着你呢。
    难怪我今天看到你爸你妈去三婶子那买鸡了,估计是要给你做大餐。
    陶然学习成绩好,为人又懂事,村里本来就人都认识他,也乐意和他打招呼。
    学校的事我都忙完了,就抽空回来看看我爸妈。陶然一路笑着应答村民们。
    陶然家就在桃源村最里面,青山脚下,陶然回家需要穿过整个村子。
    陶然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大门开着,也没见到人。往屋里走进一看,夫妻俩都在屋里坐着呢。
    回来啦!田玉霞先看到儿子,急忙站起来一把把儿子拉过,上下打量感觉儿子比以前瘦了。田玉霞心疼地拉着儿子:怎么又瘦了,学校的饭就是油水不足,你这两天在家我好好给你补补。
    是瘦了,要是太累就在家多休息几天。陶远文放下手中的茶杯。儿子回来了他也高兴,听到老婆说的话发现儿子显得有些消瘦,不由得心疼起来。
    陶然可不想让父母如此担心,他边把包放下,边给父母解释:嘿,这不是前两天太忙,我呀好好歇两天,肉就长出来了。不说这个,妈,你手艺可越来越好了,这香味我闻着就饿了。
    陶然闻着香味跑到厨房里,掀开锅一看,是他妈的拿手好菜。
    行了,赶快端菜,准备吃饭,就等你回来了。陶然麻溜地把菜给端上桌。
    吃完饭,陶然帮忙把桌子都收拾好。三个人就坐在院子里手捧一杯茶,午后的阳光晒在身上暖呼呼的。
    陶然从包里拿出给父母带的礼物,给母亲的是一个暖脚器,田玉霞身体不好特别怕冷,眼看冬天就快到了,陶然精挑细选了一个安全正规的给妈妈用。给父亲带的是一包龙井茶叶,陶盛文最爱喝茶。
    夫妻俩都很高兴,陶盛文直接把杯子里的茶倒了换成儿子带回来的新茶。
    这时陶然不紧不慢地说道:爸妈,我这次从学校带回来两袋新品种小白菜的种子,听说这个品种的味道很不错,我准备在家里种点,给你们尝尝。
    他现在还不准备说自己要回家种田,感觉父母肯定不会同意,先瞒着,等种出再解释清楚。
    夫妻两个没有一丝怀疑,这不是什么大事,儿子想种就种呗。陶盛文喝了一口茶:行啊,你想种哪儿?咱家的菜园刚被种上大白菜,可腾不出太多地。
    咱家桃山上不是有我爷住的老房子吗?我记得那边有一大片空地,地挺肥沃,大小也够我种。
    桃山指的是他家种桃树的山,那里被陶盛文种满了桃树,唯一的空地就是陶然爷爷以前在山上盖的房子,那房子周围有不小的空地,唯一特殊的地方就是旁边还有一条干涸的小溪。
    在陶然记忆里,爷爷一直住在山上,即便后来他们家在山脚下盖好了房子,爷爷也不愿意下山住。
    爷爷也在屋前开了一块小菜地,但屋后的一大片空地却一直空着不用。后来陶然大二时,爷爷去世了,山上的那个小屋子也一直空着。
    陶盛文和田玉霞对视一眼,陶盛文对陶然说道:那地方我明天带你去看看。
    陶然看着有些不太对劲的父母,也没说什么,反正看父亲这意思明天就知道了。
    第4章
    这天天刚蒙蒙亮,陶然就醒来了,和陶盛文两人收拾收拾就准备上山,他家就在桃山脚下,可上山的地方就用细竹条拦着,反正就几个桃子,没什么人特地上山偷,唯一一条上山的小路就在陶家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