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要多穿一点衣服,早上起来凉,你别嫌麻烦,等到中午天气热再脱下来,让身边的人帮你拿着,又不用你费什么事。
    还有外面的那些吃食也不是爷爷不让你吃,但有些真的不干净,前几天你爹爹还带人抓了一批做吃食不尽心的商铺老板,若是你嘴馋或者饿了想吃什么,选店铺的时候一定要让人瞧清楚了,选那好的店铺。
    还有出门的时候别太淘气,一定要听殿下的话,你们是去做正事的,别让殿下在外人面前为难,有什么事你可以私底下和殿下说,或者回来和爷爷说,都是一样的。
    哦,对了,记得出门前一定要喝一碗鲤鱼汤暖暖身子,爷爷知道你不爱喝那个,可是那东西对身体好,那鲤鱼还是爷爷亲自找人给你弄来最新鲜的,黎黎要乖啊!”
    元承明当然很乖,他不乖又能有什么用呢?
    这些话他从小听到大,已经听到耳朵起茧子了,甚至能倒背如流水,可谁说这话的是他爷爷,是那个对他一心一意,只想要他好的爷爷!
    面对这样的人,他又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一颗心又冷又硬。自然知道好赖,认真点头表示自己记住了。
    “爷爷您放心吧,回头我就和小光一起去,不管做什么我都和小光一起,万一隔壁的殿下顾不上我,还能顾不上他亲儿子小光吗?”
    老爷子一听就笑了,揉着大孙子的脑袋,眼里全是满足,嘴上却不能这般说,点了点孙子额头:“口无遮拦。”
    小孩一脸“我懂,我都懂”的表情,装模作样凑到爷爷耳边小声道:“爷爷,我心里清楚着呢,您就别操这心了,我和小光关系好着呢。”
    哦,对了,小光就是隔壁殿下和王妃千辛万苦生下的儿子,只比元承明小一岁,今年也是个四岁的小家伙,两人打小一起长大,黎黎十分有大哥哥的自觉。
    那真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兄弟俩,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这边黎黎在饭桌上遇到一口好吃的,眼睛一眨,小手一挥,得吧得吧的便让人送到隔壁小光弟弟家里去,给弟弟的午饭添一道菜。
    那边的小殿下半夜睡觉,睡着睡着突然惊醒,尿床了,谁都不告诉,哭着闹着不要父王,不要母妃,就要隔壁的黎黎哥哥,把一屋子下人折腾的双眼发直。
    最后没办法,定王出马板着脸吓了,好声好气的哄了,没用,人软硬不吃。能有什么办法?亲生的,不还得宠着?大混世魔王顶着黑眼圈抱着小魔王敲开了隔壁知州府大门,把不听话的活祖宗塞进他心心念念的黎哥哥被窝里才算完事儿。
    两兄弟迷迷糊糊地抱在一起睡着了,留下一群大人,心里一肚子的气,偏还没处说。
    不过这些在黎黎看来都是小时候童言无忌之时发生的事儿了,作为一个大孩子,他十分不想回忆那些黑历史,做人嘛,就要往前看。
    这不今年已经是明安府举办的第八届商品交流会,现如今,明安府交流会不仅在附近这一亩三分地儿十分有名,还是整个大周王朝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整个交流会从最开始的三天时限,到后来的半个月,一个月,发展至今持续五十天时间,从开幕式到结局,吸引来的客流量,每一年都在创新高。
    不仅是大周王朝各处大大小小的商人们,到了这些日子会齐刷刷往明安府赶,连大周朝附近的几个附属小国,到了日子也会提前准备好,一路风尘仆仆,带着金银珠宝和货物,来这里寻找商机。
    经过整整八年的发展,明安府已经成了整个大周最大的商品交流集散枢纽。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这里商人拿不出来的东西。
    只要你提出来,便能在调度中心第一时间找到你需要的东西。货物在哪里?货品的来源是什么?具体地址是什么?价格如何?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能在这里得到解决。就算暂时没有,这里也能在最快时间内帮你打听到,若是这里找不到的话,去其他地方基本上也是没戏。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所有人都明白了这一真理,明安府商品交流会用他们的实力证明了他们天下第一商品交流会的名头不是虚的。
    就这么说吧,现如今的明安府商品交流会究竟发展到了何种程度?
    简单举个例子,城门口每天人来人往,光是收的入城费,不算这五十天内的总和,只说平均到一天的收入,比当年办第一届商品交流会的总收入多了不少,更甚者近两年,每到交流会前期,上面都会专门派人下来,就为了盯着税收账目这块儿。
    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有体系的商品交流中心。
    可以说第一代的建设者们,用了多年时间,拼尽全力,终于将这一盘棋给盘活了。
    本来鸟不拉屎,谁都不愿意来的偏僻小地儿,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将周围好几个州府的经济给带动起来,单单说成大人的那个康莱州,因为明康大道的修建,那里的人搭上了顺风车,日子过得风风火火,虽然比不上明安府本地人,但相比于其他州府,好了不止一截儿。
    用他们自己人的话说,那是皇帝老爷脚下的百姓,也没有他们过的滋润。
    这话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有道理的。
    怎么个滋润法呢?便要说这里衣食住行配套行业无一不缺,发展十分迅速,与之配套的重工业,例如石灰水泥的出口也紧跟其后,商业发展迅速,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打个比方说在厂子里工作了一整天,一回到家只想舒舒服服的洗个澡,躺在热乎乎的炕上不动弹。可这肚子也不能空着呀,怎么办呢?
    这事好办。
    现在所有人都住在外城的小区里,每个小区每隔一段地方都有一个巨大的蓝色的篮子,篮子旁边一个像书柜的东西,上面摆满了各色册子,册子上是各类饭店,酒楼,客栈,饮品店,零食店,衣料铺子的信息。
    图文并茂,你只要在其中找出你想要的某家店铺的册子,册子里粘贴着许多他们店铺信息的小卡片。小卡片上有他们店铺的所有菜色,选出你点的菜色小卡片放入篮筐,然后将对应银钱一并放在里面。
    不出小半个时辰,再来这里取你点的饭菜就行。
    因为那些册子都是每隔一盏茶时间便有专人前来查看,以便送到城内的商家手里,商家有固定的派送专员,按照他们点的菜色统一配送,行业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出错的概率很小,有错误也能及时得到解决。
    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对现如今的明安府百姓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不管是商家还是客人,都觉得这样的发展模式非常好,可对于外地人来说,那真跟看西洋景似的,哪哪都觉得新鲜。
    瞧见人家的宽敞整洁的大马路,觉得新鲜,瞧见人家路边整整齐齐一溜儿的大路灯,也觉得新鲜,更是觉得人家的这商贸中心新鲜,也觉得人家的生活方式新鲜。
    哪哪都让人羡慕。
    尤其是这里百姓的收入水平,更让人觉得眼热。
    不少南来北往的商人,经过这几年的仔细考虑,很想全家搬迁来,他们非常看好明安府的发展,觉得来这里才是过上了人应该过的日子。
    可惜现如今想来明安府定居,那也不是一件简单事,除了本身拥有明安府户籍的人,外地人想在这里生活,即便自己出钱出力找地方盖房子,也是不被允许的。
    要怎样才能获得明安府户籍,这件事情说简单也简单,说困难也困难,追根究底还是要看个人能力。
    用锦绣的话来说,明安府敞开怀抱欢迎每一个对明安府建设有贡献之人。
    什么样算是有贡献的人呢?
    所有的贡献到最后都能用价值体现,看你给明安府究竟创造了多大的价值,比方说一个外地人给明安府捐献了一个大广场,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很好,有价值,可以让你拥有明安府户籍。
    比方说每年的收入给明安府交了一定数量的税,这些税全部交给国库的时候,你便是一个于国于家有利的人,这也很好,有价值,你可以拥有民安府的户籍。
    比如你出了一个有用的设计图,或者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非常好的名次,却放弃了去别的地方发展,直奔明安府,愿意在明安府做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为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很好,那你也很有价值,可以直接给你安排户籍。
    众人深有体会,近几年明安府的户籍越来越难拿到手了,每年下发几百个户籍,衙门管钱的人就会跟锦绣哭穷。
    原因众人心知肚明,因为作为明安府的百姓,有一定福利待遇,就是所谓的三险一金。
    只要你在城内的作坊,商铺做工,你老板和你自己每月都要交给衙门一定的管理费用,这些费用平日看着不显,反倒像剥削百姓的手段。
    可百姓们能说什么呢?人老板每个月工钱给的利索,且给的还不少,安安心心拿到手就能养活一家人,已经是以前不敢想的事情了,衙门里要那就给呗,全当交保护费了,街上的差爷们确实辛苦又尽责。
    可事情真到了跟前儿,才发现根本就不是自己想的那么一回事儿,衙门是真的拿这些钱给人办实事的。
    好比说有些人突然生了大病,倾家荡产也不一定能治好,这个时候你东家听到风声上门了,衙门里的官员也上门了。
    人家就告诉你,让你拿着什么证明,然后去哪个医馆,找哪个大夫,你这个病,哪一部分可以给你报销,哪一部分自费,到最后你个人只需要出多少钱儿,其他的都不用你管。
    算了,听不懂没关系,衙门找人带你办。
    到最后人好了,一家人欢欢喜喜的抬回家,坐在一起掐指一算,好嘛!一个本来要倾家荡产都不一定能救回来的人,这么一来一回,拢共花了不到二两银子。
    二两银子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家家有工作的明安府百姓面前,那就什么都不是。
    拿城东张家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来说。
    老张家最小的孙女,被家里养的娇,不能吃苦受罪,今年十三岁了,在城内的火柴作坊上工,作坊里福利待遇好,管吃管住,一年还给发四季八身新衣裳,根本就没有花钱的地方,闺女小半年儿的工钱便有二两多。
    何况他们家还有俩个念书的小子,一个即将嫁人的姑娘,一家子从爷爷奶奶到孙子孙女都不是懒人,全都在城里找了活计讨生活呢。
    唯一让人觉得可惜的是家里的两个老人只能在外面打零工,不是固定给哪一家掌柜做工,是看哪家有需要零工,便去哪家,以往老人也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他们老两口拿到手的钱也不比儿子孙子少,两老人还觉得自己很能干。
    甚至有时候觉得孙子们说的什么将钱交给衙门买什么三险一金的事情非常傻。
    你说钱儿交给衙门买了什么金,那谁看到了?谁能证明这东西有用?这玩意儿到底啥时候用?别万一钱交了十几年,到时候一个毛都没有,自家还一个屁都不敢放,一点都不划算。
    可真的是到临头,儿子生了大病,老张才发现没有三险一金的,和真正交了三险一金的正式工,在大事上的待遇天差地别。
    他们没有三险一金的这些人生了病,便只能自己想办法去药铺买药,该多少钱就多少钱,人家药堂一个铜板儿都不会给你少。即便如此,你兜儿里有钱,可你知道哪个药铺价格最公道?哪个药铺的坐堂大夫水平最好?
    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只能满城的去乱撞运气。
    可有三险一金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些事儿不用自个儿操心,衙门里给包圆了。
    先带病人去指定大药堂一瞧,哦,你这是什么病,到哪个科检查,那里全部都是什么大夫,反正他们也听不懂,总之就是那些人都非常擅长这方面的辩证之理就对了。
    然后你拿着诊断单子去他们指定的药铺买药,人家看你有三险一金,收了你的钱,在册子上记上你的姓名,在哪里做工,老板是谁,家住何方,属于哪个街道哪个小区,然后告诉你,回头所有的钱从三险一金里扣,多退少补。
    啥叫多退少补啊,老张思考了好半天才想明白,压根就没敢想这些钱儿能给自己退回来的事情,自古至今就没听说过这么好的事儿。
    有人帮忙给找好药堂,好大夫,一来就有大夫给诊治,不叫儿子干难受,他心里已经知足了,要是这病能治好,多少钱他都愿意出,大不了从头再来,他和老婆子身子骨硬朗,还能干个十来年呢!
    可事实再一次叫老张目瞪口呆。
    自家前前后后一共花费一百八十多两银子,其中一部分还是和亲戚朋友借的,总算是把儿子的病情给稳住了,至于其他,也只能以后再说,人命重要。家里又不是治不起,总不能看着儿子活活的给疼死了。
    可真正到了带儿子回家那一天,人家药堂小掌柜带个账房上门,算盘珠子那么一扒拉,嘴皮子上下一碰,说的都是些啥,他们根本就没往脑子里去,只记住了一句。
    “这一百八十五两是退回给你们的,此次一共收你们二两的医药费和床位费,你们核实一有没有错误,要是确定没错的话,就在这里签个字,你们就可以走了,恭喜康复!”
    老张和老婆子抱着一包沉甸甸的银子直接傻眼了,不知道眼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还真给他们退钱了。
    还一退就退了整整一百八十五两。
    不说老张和老婆子觉得不可思议,就是听老板的建议,来这边儿治病的小张一家,都云里雾里,激动的不知说什么。
    这玩意儿生这么大的病,眼看人就活不下去了,周围人都说能花二百两把这个病给治好,已经算是老天有眼,知州大人仁慈了。
    要知道前几年有个王员外的老父亲,也是得了和他们家小张一模一样的病,那家人前前后后花了三千两银子将家底儿掏空,最后人还是没留住,活生生的被疼死的事情,在他们当地传的十分邪乎。
    亲戚朋友们知道他们家一共只花了一百八十几两银子,在药堂住了两月,小张就一脸红润,活蹦乱跳的回家了,全都在赞叹药堂大夫的医术呢,还劝老张别犟着,回头亲自给药堂送个妙手回春的牌匾去。
    一个个上门探病的时候,还不知道三险一金医保的事情呢,发自内心,真心实意的安慰他们家人:“人留住就不错了,钱是王八蛋,没了咱再赚,咱们明安府如今的生活条件多好呀,只要手脚勤快,就不怕饿死,何况你们家就没有一个懒汉,全都是知道往自家扒拉钱的,迟早都能赚回来。
    借我们家别着急还,我们家情况老哥哥你知道,不跟你说虚的。你千万别上火,想想现在的情况,是之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了,对吧?”
    当然对啦!
    一天过的忙碌又混乱,等送走亲戚朋友,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还没有回过神来。
    还是老爷子坐在炕上一阵大笑后,拍着大腿对一家人道:“都给老子好好干,以后在外面千万别说交三险一金都是放屁的傻话!衙门的大人哪个不比咱们有文化?他们让怎么做,咱们就跟着做!
    咱们知州大人真是再好没有的父母官了,天底下都找不出第二个这样为咱们老百姓着想的大人!回头我和老婆子上山给大人烧个平安香,希望大人能长命百岁!”
    老头子还问小张呢:“儿子,你说爹回头能不能在城里找一个也交三险一金的活儿干着?”眼睛里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他大儿子也不客气:“爹你想啥呢?大家伙儿都不知道三险一金有啥好处的时候,那交三险一金的活儿都不好找。现如今,你以为就咱家知道这里头有好处了?聪明人多着呢,人老板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要着不好吗?您也不瞅瞅您今年都多大岁数了,和那些人在一起,您有啥竞争力呀?”
    老张明显的非常失望。
    小张这会儿可不会给他爹面子,当初他爹因为他交三险一金的事儿,没少逮着他骂傻缺,现在有机会,得好好说道说道。
    “而且我听药堂的大夫讲,三险一金的使用范围往后会更加的严格细致。现在一家人还能共用医保,等所有人都能交得起三险一金的那一天,咱们每个人生病看大夫,便只能用自己的三险一金卡。”
    家里的几个儿孙也连连点头,真是这么回事。他们也是从这次小张生病后发现往日交的那些看似无用,像盘剥他们的三险一金,在正儿八八经的时候,可是救了一家子的命。
    往后可千万不能忘交了,就算东家忘交了,他们自己也要提醒东家不能给他们断了。
    老张遗憾的砸吧砸吧嘴,跟儿子商量:“大儿啊,爹在那药堂的时候听几个坐堂大夫嘀咕来着,他们说什么三险一金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还有住房公积金。
    这医疗保险爹算是亲身体会了一回,可这个养老保险是咋回事儿?你给爹细说说。”
    小张心虚,他往日里也没认真了解过这些,也只当是官府盘剥他们的一些巧立名目罢了,压根就没心思去想究竟是怎么回事。但老父亲问了,他又不能当着父亲孩子的面儿,说自己压根儿就不知道啊,那多丢人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