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则更是激动,这些家长们有明安府的乡绅富豪,也有普通百姓往常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家,现在站在同一人群里,穿着不同,气质不同,举止不同,但他们的眼神里都有着相同的渴望。
    那是对知识,对书本,对出人头地,对命运的渴望。
    至于明安府官员,这一波不仅有府衙的官员,还有下面县城的官员,大大小小的地方官,能来的今天全部都来了,他们中有人的眼神对锦绣充满了信任,仿佛只要锦绣说一声,他们立马就能跟着锦绣去造反一样。
    还有人眼神冷漠像是众人皆醉他独醒一般,高高的站在至高点上,等着锦绣重重摔落的一天。
    锦绣之所以无差别地让衙门所有官员都来这里观礼的原因就是这个,他的态度再一次摆的明明白白,就要让这些人清清楚楚的知道他无惧无畏,不怕小人惦记。
    高台上宁亲王老爷子的声音传遍了书院的每一个角落,传进了现场每一个人的心里,老爷子说:“你们是明安府的将来,或许有朝一日也是整个朝廷,整个天下的将来。
    孩子们,从今往后,我就是你们的先生,山长,我将倾尽所能教导你们一切能用到的知识,看着你们一步步成长,走出书院,走向未来,将来撑起我们明安书院,明安府,甚至整个朝堂天下。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希望你们能在书院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并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先生会在身后看着你们,在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扶一把。”
    后世许多场合领导发言,下面的员工不是打瞌睡就是发呆走神,但现如今的人们观念非常朴素,领导,尤其是当官的领导,在上面发言,下面百姓恨不得伸长脖子,耳朵眼睛盯在领导身上,清清楚楚的记下领导说的每一个字。
    于是到了锦绣上台发言的时候,他说的非常简单朴素,不像老爷子一样,对所有的学生充满了希冀,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干一番大事业,不要辜负来世间走一趟。
    锦绣开口道:“其他大话我不多说,今儿就跟你们唠唠心里话,我心里清清楚楚的知道,不能期望每一个人都成才。也从不奢望咱们书院所有学生都能有什么大出息。
    人生际遇不同,命运不同,甚至出身不同,每个人的智商和勤奋努力程度都不同。
    这一切一切的不同,造就了每一个不同的你们。
    就算将来你们不在朝堂翻云覆雨,也并没有迈入官场搅弄风云,成为人上人,高人一等,光宗耀祖,让亲戚朋友跟着沾光。
    但凡你们只要不辜负书院的教导,学以致用,不管你是去布庄当个账房先生。还是去酒楼给人家应聘掌柜,只要你不辜负书院的教导,不辜负你自己的勤学苦读,让自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明安府有用的人,咱们书院的建立就是有意义的。
    甚至你在书院学了一趟,最后还是决定回家种地,我也不会觉得你就比别人矮了一头。书院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你们明智!”
    万水村村长带领了他们村子的汉子们站在下面,一个月看着锦绣的眼神,分外热切。
    这时候他们还不知道后世有个词叫作死忠粉,但他们的眼神和举动已经深刻的诠释了这一词的深刻含义。
    有些事不用锦绣明说他们心里一清二楚。要不然外面百姓也不能为了一个进入明安书院读书的名额,甚至可以倾家荡产,跟好了几十年的兄弟家闹翻。
    说到底都是渴望家里能出一个读书人。千盼万盼盼的眼珠子都红了,盼的有些人一辈子没了希望。
    谁能想到他们到了今天终于有实现这个愿望的一日?
    别的不说,一个秀才名下能免六十亩良田的税收,这就是救了一家几十口人的命。现如今,百姓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若是家里有田的农户,在太平年间赋税征走一半粮食,自家流一半,每年到了冬日里,处于半饥半饱状态,勉强度日,一年年一月月也就这么熬了下去。
    这些农户到了饥荒年间,朝廷加重税收,天灾人祸之下,日子过不下去,也就成了流民。
    何况还有很多没有自家土地的佃户,种的地都是租用了地主老爷家的,一年收四层租子的老爷都是良善人,逢年过节还要提着礼物去感谢地主老爷们仁善,给了自家一个活命的机会。
    总之就是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但若家里出了一个读书人,不说能改变自家的阶层地位,单单就是免六十亩的地说这一项就能省出许多粮食救活一家老小的命。
    朴素的老百姓心里也有一本清清楚楚的帐。
    当然再做之人几乎和万水村村长他们想法无声差别。这时候能第一时间想方设法将自家孩子送来书院的都不是那些没有脑子的。
    本来正常的开学典礼之后,学生家长和衙门官员都可以离开了,但由于这是第一届学生入学仪式,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就让这些家长和官员们旁观了书院的一切。
    于是众人就看见有身着青衫的文先生,也有身着短打,身材魁梧,胳膊有力的武先生,在院长一声令下,快速将学生分成了大大小小不等的几个队列。
    有些人对学生喊话,快速按照名单将入学学生分为大中小几个班级。
    每日几时起床,几时晨读,几时出早操,几时正式开始上课,哪一节课在哪个教室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因着规定太多,一些刚入学年纪还小的孩子们记不住,又怕旁边的先生为难自己,又怕回家爹娘揍自己屁股,愁的一张小脸皱成了包子。
    锦绣不为所动,先生们对此经验十足的样子,朝学生们喊话。
    “记不住又不是什么天大的难事,回头不出三天保管你们将书院的规矩记得明明白白,这辈子想忘都忘不掉。
    先生这里先给你们说一下,让你们心里有个准备,别进入书院了,还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白白浪费这大好机会!
    前面说了书院的大小规矩,这里说一下,书院对做什么事会有奖励,做什么事会有惩罚,奖励是什么?惩罚是什么?希望你们自己心里都有数。
    书院绝对不包容,不纵容,任何一个毁坏书院规矩,给书院名声带来损害的学生,这一点希望你们记得清清楚楚,最好现在立刻马上就给我刻在脑子里!”
    有些学生越听双眼越发明亮,而有些学生听了开始打退堂鼓,眼神不停转动,希望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爹娘,让他们带自己回家。
    说实话,这一群人中,除了万水村村民的孩子那般从出生到如今从未识过一个字的,剩下的大多数都是府城内或者各县城内有家底的大户人家孩子。
    这些孩子不可能不通文墨,进入书院都是有一定功底的,或者家里早就有了启蒙老师,但出于种种原因被家里送到书院。
    这样的孩子有一点不好,就是从小被家里娇宠着长大,吃不得一点苦,受不得一点罪。
    和那些从小就下地上树下河摸鱼的孩子不一样。
    乡下来的那些孩子从小吃惯了苦头,书院的日子对他们来说反倒是另外一种享受。
    有些孩子一年到头吃不饱饭,好几年没有正儿八经吃一顿肉,方才光是听先生说,书院三餐管饱,一荤两素,外加一汤,这些都是给他们免费提供的,只要他们通过两年后的书院考核,第三年还可以继续白吃白喝,眼睛就唰的一下亮了。
    不就是考核吗?考!为了这些吃食也不能放弃!
    有些心思活络的孩子,甚至已经想着自己可以少吃一些,省下来的带回家给家里的父母姐妹尝尝。
    虽然还没正式品尝过书院食堂伙食,但光听先生说就忍不住开始咽口水了。一定非常美味。
    至于什么实行军队化管理,每日早起晚睡,锻炼身体的同时努力学习知识,在这些孩子心里那都跟玩儿似的。
    农家孩子天不亮,跟着父母下地种田,晚上摸黑回家,吃的苦,受的罪多了去了,现在书院的这些规矩,在他们幼小的心里,跟种地一比都是小儿科。
    而那些被家里宠着长大的孩子们,越听越可怕,年龄小的眼里已经开始含着两泡泪,怯怯的看着周围的先生,感觉自己像是上了当,被父母卖给了书院一样。
    可不管孩子们怎么想?家长们是万分放心的,只要听着严格的教学措施,还有方方面面非常周到的管理,就让他们感觉安心,能清晰的感觉到,这是一个读书明理上进的好地方。
    万水村村长对身边的几个汉子道:“这一定是天底下最好的书院,其他书院都没有这里好。”
    说的就跟他见过许多书院一样。
    偏这话还得到了周围很多汉子们的认可。
    有人小声跟村长唠叨:“要不是我年龄太大,我都想在书院呆几年,他娘的这待遇也太好了,这哪里是教学生?这简直是在养着一帮不干活儿,光吃饭的祖宗!”
    有人小声嘀咕:“我现在就已经想好了,我家娃将来不指望他当官,光宗耀祖,要是他给老子争气,哪怕将来能回到书院,给先生们打打下手,我的心里就心满意足了。”
    周围有人打趣他:“长的不美,想的倒是挺美。你看看那些文先生,武先生,一看就贵气不凡,头发丝都写着读书人的骄傲,虽然对咱们说话客客气气的,但我就是在他们面前大气,不敢喘。
    人家那样的人能看上咱们这家娃儿,将来留在先生面前跑腿腿,那都是三生修来的福气。”
    这些人想的简单,府城那些大户人家的老爷们想法就复杂多了。
    早就听说知州大人这次请来的院长不是凡人。跟京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官场上门路很广,且和各地的读书人关系密切,自从开春以来,明安府来了很多读书人都是冲那位院长来的。
    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老爷子以往住在知州府府衙内,旁人无从得见。今儿打眼一瞧,光是这一身气度就能让人为之折腰。
    再看看那些跟随而来的读书人。
    有见识之人已经发现了,其中好几人在读书人之间德高望重,很有名声,但那些人在院长面前一个个恭敬地像是刚入学的小学生一样。
    还有眼尖的发现,不仅那些读书人对院长恭恭敬敬。就是府衙里的官老爷们也对院长打从心底里的敬重。
    这敬重可不是看在院长是知州大人的先生面上这么简单,这里面肯定有更深层次,他们不知道的原因。
    这就不能不让人多思多想。
    这些人进而再一次感慨,行动及时将自家娃送来书院的做法是多么正确。咱别的不图,就说被这其中某位先生看中,收为弟子,往后基本上就不用愁了。
    锦绣打眼扫过去就对这些人的想法,摸了个七七八八,但锦绣觉得这都是好事,人只有有了想法,才会为了目标付出行动,若是偏安一隅,心满意足,不想挪窝,只想混吃等死,到了那种地步,锦绣才要真的发愁呢。
    鉴于今天这个特殊时刻,锦绣一早做了安排,将知州衙门里的一切切公务都放下,今天就带着这些官员和家长们在书院转悠。
    于是众人终于见到了书院不同凡响之处。
    高大雄伟的藏书楼,整整十八层,竟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藏书,小到三百千这种小儿启读物,大到四书五经名家著作,不一而足,简直就是读书人的天堂。
    别说是读书人,就是在场的官员们心中也大为震动,恨不得上去仔细翻阅或搬回家慢慢感悟,但是很可惜,这里的书并不是给他们看的,只有拥有学生证和借书证两样齐全才被允许在书院内部阅读。
    这就让许多读书人心里痒痒的不行。
    只能看,不能摸,隔靴搔痒,心里更痒。有些名家大儒简直就是读书人心中的超级偶像,现在见到偶像亲笔注解的四书五经,但他们却只能远远观望,这种感受锦绣心知肚明。
    但不能开这个口子,书院有书院的规矩,自从书院成立以来,任何人包括锦绣和院长,在那里都要严格遵守这些个规矩。
    锦绣是这般对旁人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然这一切都是明面上的,至于暗地里,他们师徒如何操作,旁人不知,也不敢知。
    锦绣只带这些人在藏书楼一楼参观,至于二楼,三楼乃至往上的整整十八层,那都是要在书院达到一定程度,有一定贡献,或是积分才能上去。
    单就这些,已经让这些人大开眼界,要知道在世家之中藏书就是他们低调炫富的一种方式,只有真正有底蕴的人家才能真正收藏到有意义,价值不菲的书籍。
    据闻,前朝有位宰相辞官归隐时带回家乡的书,整整用牛车拉了五十六车,一时震动朝野。
    据传那是宰相家族整整累积了八代人的心血。
    当然,五十六车都是竹简。
    这时候的藏书,人们普遍更倾向于竹简,、虽然有了纸质书,但相对于竹简来说,纸质书墨色更容易晕染,更容易损坏,远不如竹简来的历史悠久。
    而明安书院也只不过是一个刚刚成立的书院。就能有满满十八楼的藏书,且都不是滥竽充数之辈,众人心下猜测纷纷。
    不管哪种猜测都不会认为这些藏书是心血来潮之下,就可以得到的。
    看来大人为了今天书院的建立准备已久。
    事实上也是如此,当锦绣有意识地想要在明安府建立书院的时候,先是将小时候元老爷为他寻么来的那一屋子藏书,让人整理一番运回明安府,挑挑拣拣将一些能用上的全部让人抄录整理,最后搬来这里。
    再是让元家庞大的商队几经努力,在各地搜寻有用的书籍,加上宁亲王的个人贡献,几方结合之下,几年下来,才有了现如今的藏书楼。
    可以说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是锦绣和宁亲王师徒二人的心血所在,是他们两人的个人财产,因此,两人对这些书在意非常,立下严厉规矩,借书和看书都要经过严苛的审核,就是为了保证这些书的价值。
    当然,这些锦绣是不会告诉在场中人的,有些事情只有当事人知道就可以了,没必要广而告之。太多人知道,反而不是一件好事。
    等出了藏书楼,锦绣又带这些人去报告厅体验一番。
    报告厅的座椅设置与小广场篮球场那边相差无几,都是后一排比前一排高一点儿,便于后面人来更加清晰地看清楚前面的场景。
    针对这点,众人还不是非常惊讶,让他们大开眼界的是报告厅良好的扩音设备,在如此巨大的报告厅内,站在最后一排的人,竟然能听清晰听到台上之人说的每一句话,这就非常不可思议。
    锦绣告诉众人:“往后书院的各种嘉奖仪式都会来这里举行,届时会请嘉奖当事人的亲属一同参观,接受众人的恭贺。”
    从锦绣口中,万水村村长以及一众家长们,第一次知道还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三好学生,品德兼优,助人为乐,等等奖项的颁发都会在这里举行。他们也有沾自家孩子光的机会,与孩子们一起站在这个绚丽的舞台上,接受旁人艳羡的目光。
    光是锦绣口中那些五花八门的奖励,就让万水村村长觉得锦绣不是在开办书院教书育人,而是在做慈善,就算他老头子一辈子没进过书院,但早年间也自己习得的几个字,读过几本书,哪家的书院会不要命一般给学生想方设法的送银子?
    哪个书院不是每逢年过节,先生们,同窗们互相攀比送礼?
    没错听锦绣说了这么多,在很多家长心中就是他人傻钱多烧的慌,想给旁人家孩子送银子,你听听就知道了,助人为乐,要奖励金钱,那什么三好学生也要奖励金钱,还有什么勤工俭学标兵也有奖励,还有什么奖学金,助学金,哪一项不是给学生送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