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前,她拎着一袋水果来拜访衡玉。
    衡玉请她进屋坐下。
    李碧曼笑容腼腆:“衡玉,我的工作有着落了。”
    衡玉猜测:“你是地质学专业的,工作应该不会留在北平吧。”
    “对。”李碧曼抿唇,表现得有些紧张和羞涩,“我申请去玉门油田参与油田的开发工作,上面已经拨下调令了,是后天的火车。”
    “这一走,我估计会在那里扎根好几年,希望你不要忘了我,我会记得给你写信的。”
    她在国内的朋友不多,衡玉是最聊得来的一个。
    她特意过来一趟,就是希望能跟衡玉保持通信。
    衡玉肃然起敬:“你真了不起。”
    对方这一去,就要远离人烟,死守在戈壁腹地里,想尽办法帮华国征服那片天然油田。
    李碧曼看着腼腆,说话语调总是轻声轻语,但做出的选择比很多人都要勇敢。
    “我也会记得给你写信的。如果你遇到了任何麻烦,记得在信里面告诉我,不要报喜不报忧。”衡玉也给李碧曼许下承诺。
    李碧曼认真点头,还跟衡玉开了个玩笑:“你可是在后勤部工作的,我遇到麻烦,肯定得跟你打招呼,拜托你帮忙多争取些物资。”
    等李碧曼离开后,陆陆续续又有其他认识的人过来向衡玉道别。
    他们都要搬离招待所了,其中不少人都跟李碧曼一样充满勇气,选择了最艰苦的、也是最需要他们的岗位。
    两天后,衡玉和席清送李碧曼等几个朋友上火车。
    火车鸣笛,悠悠驶离北平,带走这些年轻的留学生。
    等他们再回来时,也许已经鬓角生出白发。
    衡玉站在原地目送着他们,也祝福着他们。
    直到火车彻底消失在视线之中,衡玉收回视线,扭头去看席清。
    “你的意见书写完了吗?”
    席清推了推眼镜,素来清冷的人难得显出几分张扬:“恭喜我吧。航空研究所已经成立,由我担纲。”
    “只有两个人的研究所?”
    席清好气又好笑道:“揭人不揭短啊,只有两个人怎么了,华国的航空史,将会从这间两个人的研究所里开始书写。”
    衡玉也笑起来:“那到时候记得请我做序。”
    他们出了火车站,见时间还早,干脆又绕道去拜访郭弘义、胡坚成、程听风和丁白晴四位先生。
    这四位先生现在都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每天除了在研究所里开展研究外,就是给学生上课。
    探望完几位先生,衡玉也开始搬离招待所,住进她的新家。处理好一系列琐事,她再次全身心投入到忙碌之中。
    六月中,衡玉最先完成《农作技术意见书》。
    在意见书里,她以自己在m国农场的所见所闻为例子,提出了深耕、轮作、合理灌溉和密植等好几种先进的种植技术,并且尝试性提出了‘沼气池’的概念。
    前面的种植技术还好,但‘沼气池’这个概念就有些许超前了。
    斟酌过后,衡玉还是没有进行任何遮掩。
    她将自己对沼气池的所有了解都写进意见书里,然后抱着这份意见书去见许秋寒。
    “这么快就写出东西了?”许秋寒笑道,对她的这份意见书没抱有太大的期待。
    可当意见书入手,感受到其中的厚度后,许秋寒神色郑重起来。
    哪怕衡玉的意见不是很出彩,但就冲着她的努力精神,许秋寒觉得自己等会儿就得好好夸奖一番衡玉。
    翻看意见书,才刚看完意见书第一部 分提纲,许秋寒神色立变。
    她迅速扫完意见书的框架,抬头看了衡玉一眼,又急匆匆走到电话边拨了通电话。
    “是农学院吗?麻烦你们派两位专家过来。苏联的专家也在?那太好了,请他一块儿过来吧。”
    “没错,尽快赶到,越快越好。”
    打完这通电话,许秋寒长舒口气。
    她转过身看着衡玉:“我对这方面不太懂,但是我觉得你这份意见书很重要,具体的等专家来了再说吧,我就不外行指导内行了。”
    衡玉点头,她觉得,许秋寒和谢铢这样的领导,真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领导。
    大局观清晰准确,对下属交付信任,还不独断专行。
    难怪国家会把他们两个安排在这么重要的岗位上。
    衡玉说:“我也是在纸上谈兵,有不少地方可能会不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这些都需要农学专家来判断。”
    她更多的,是在用自己超越时代的目光,给出一个大概的正确方向。
    至于要如何落实,她实在没精力去操心。
    而且她觉得,也不需要她去操这份心。
    许秋寒催得急,农学院那边直接找了辆军用卡车送三位专家过来。
    将三位专家请进来,许秋寒连水都忘了倒一杯,直接将那份意见书递给站在距离她最近的华国农学专家。
    “陈教授,您看看。”
    陈教授伸手接过意见书。
    他是内行,只是扫了几行,就知道这份意见书是否具有可行性。
    当看到沼气池的概念时,哪怕极力忍耐,他的肩膀还是微微颤抖起来。
    ——肥力不足,这是华国农村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沼气池可以变废为宝,单是这一点,它就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深吸口气,陈教授将意见书递给苏联专家,用俄语与他低声交谈。
    衡玉站在旁边听了几句,没有听懂。
    现在华苏两国的交流日益密切,等忙完这一阵子,她是时候把学习俄语提上日程了。
    许秋寒看出衡玉听不懂俄语,头附过来,低声给她翻译。
    “苏联专家说,那些种植经验非常实用,他们那边有不少农场也在推行类似的经验。”
    “至于沼气池的设定,他夸奖这是非常充满智慧的构思,还说一定要跟想出这位构思的专家深切交流一番。”
    确定自己这份意见书真的有帮助,衡玉安心不少。
    三位专家沟通几句,纷纷坐了下来,轮着仔细阅读意见书。
    “咦?”陈教授注意到一段话,下意识发出疑问语气词。
    衡玉就站在他身后,捕捉到他的声音后,顺着他的目光看向那段话:“您是不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吗?”
    陈教授已经看完了这份意见书,正要将意见书转递给身边的人,听到衡玉的问话,他扭头看向衡玉。
    看到她那张分外年轻的容貌,陈教授微愣。
    “这份意见书是年轻人你写的?”
    这个姑娘家的容貌,可是比他的几个学生都要年轻不少。
    然而对农业的猜想,比他的几个学生都成熟。
    难道说,她是农学专业的留学生?
    瞧见衡玉点了头,陈教授心里更是升起爱才之心。
    她似乎是在后勤部工作的吧。
    这许部长也是胡闹,这么个人才,不放到他们农学院做贡献,实地考察数据,扔在这后勤部干什么?
    难道是年轻人吃不了苦?这年头哪个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是吃不了苦啊。
    “你叫什么名字啊?”
    陈教授在几个学生面前,都是冷着脸的,但这时候却笑容和煦,慈爱温和得不像样。如果让那几个在他手底下被折腾得死去活来的学生看到,一定得失声痛哭到眼睛红肿。
    衡玉做自我介绍:“陈教授你好,我是后勤部奚衡玉,前段时间刚从m国回来。”
    果然跟他想得差不多,这孩子的确是留学归国,眼界很广。
    “衡玉对吧,你有没有兴趣成为我的学生,加入我们农学院?”
    陈教授循循善诱:“你这样的天赋,留在后勤部太浪费了。”
    说着,他又无奈摇头。
    “也不知道是谁给你分配的工作,要不是我往这里走了一遭,那得耽误多少事啊。农学院才是你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
    衡玉一脸笃定:“您放心,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只有后勤部和经济部这种万金油部门,才能撑得住她的折腾。
    要是她去农学院搞经济建设,或者搞发电机,那像话吗。
    陈教授欸一声:“这不成,合适的地方发出的光能更亮。”
    他农学院的好苗子,当然是在农学院才能发出最亮的光。
    他刚刚看意见书的时候就发现了,这孩子的眼光非常独特,提的意见都没问题,但农学基础打得不是很好。
    他方才会发出疑惑声,就是因为他发现意见书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基础错误。
    “后勤部就是最合适的地方。”衡玉回道。
    她琢磨过来,陈教授可能是对她产生了一些误会。
    “我是鲁哈尔大学建筑系毕业的,要是合适的地方,那得去建筑部门了。这份农学意见书是我出于兴趣写出来的。”
    陈教授有些诧异。
    不是农学专业的学生?
    就在衡玉觉得这件事可以到此为止时,陈教授更加激动道:“那进农学院就更合适了。你在农学上的天赋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经过系统的学习,你肯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老教授是真惜才,也是真热情。
    这份激情比多数年轻人都要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