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纷争无从劝解,郑平几人没有再谈此事,只论诸子文学。
    郭嘉有心为荀彧宽解一二,提议作诗对酒。他率先做了几首诙谐的“本初诗”,欲伸手捞一杯酒喝。眼角余光瞥到郑平摸了一块翠碧的玉佩,那玉佩形状独特,好似一副针砭,郭嘉的指尖颤了颤,下意识地换了个方位,摸向侍女为荀彧准备的水壶。
    他为自己倒了杯热水压惊,仿佛刚才把手伸向酒壶的人不是他。
    荀攸素来内敛持重,此时亦不免多了一分笑,更遑论对侧的荀彧,眉眼间的忧思尽数散去。
    对诗至半途,却无美酒可饮。
    郭嘉略觉乏味,提议换一样消遣打发时间。因瞧见荀彧因病透出几分倦色,郭嘉一面想让他好好休息,一面又担心他陷于旧事,不得开怀。
    左思右想,郭嘉忽而拂掌,掷出一个“好主意”。
    “以乐舒怀,畅也。文若忧虑难解,又偶感不适,正是该用乐音排解一二……病中不宜费神,文若今日就当一听众,随乐音入眠,岂不妙哉?”
    这话本没有问题,但结合郭嘉往日的胡来,以及己方某位“大师”的独特属性,荀攸的眉心狠狠一跳,生出几分不祥之感。
    他罕见地截断郭嘉的未尽之言,主导道:“正该如此。今日就由我为诸位抚上一曲,还请叔父细听。”
    郭嘉并没有顺着荀攸的话下坡,更不准备停下原来的打算。他制止荀攸欲起身去琴架边的举动,目光灼灼地看向郑平:
    “何须公达出手?正平之曲,慷慨激昂,素来有治病通窍之神效。近些年来,主公的头风之症逐渐缓解,正是因为时常倾听正平奏曲,耳清目明。文若不如也听上一听,保管身心舒泰、药到病除。”
    荀彧:“……”
    尽管荀彧因为居中持重,鲜少随军出征,不曾听过郑平的《恫吓》神曲,但他只是没机会亲身领教,并非闭目塞听,哪能不知此曲的真正威力?
    见郭嘉睁着眼睛说瞎话,非要拉他共赏“神曲”,荀彧有些好笑,又有些无奈。
    “若让丞相知道你如此编排他,怕要气得半夜打上门来。”
    再提起曹操时,荀彧已心无波澜。他转向郑平,纵然久闻“神曲”之名,仍不失好奇,意图知晓到底是怎样的曲音,竟让那么多人闻之色变。
    在这份好奇之下,他对郭嘉的提议并无反对之意。即便难得见到荀攸神色微异,不断地朝他打眼色,荀彧依旧默认了郭嘉的提议,作侧耳恭听状。
    这是郑平自“周瑜请曲”后,第二次被人提出奏乐的要求。
    郑平挑唇而笑,整理衣襟,徐徐起身:“盛情难却,衡便演奏一曲,聊以助兴。”
    荀攸责怪地看了郭嘉一眼,担心荀彧拖着病体,受不得“刺激”,他已做好察言观色,随时帮叔父捂耳朵的准备。
    三双眼睛紧盯着郑平,等着他从袖囊中取出小型排箫。
    然而郑平并未如他们所想。他将手伸入袖中,却不是为了拿排箫。他揣着袖,缓步走到琴架前,净手、燃香、坐下。
    看到这一连串动作,即便是提议郑平演奏的郭嘉,都忍不住虎躯一震,开始怀疑自己的提议是否妥当。
    事反常即为妖,郑平不吹排箫反而准备弹琴,莫非是在酝酿杀招,用更可怕的乐曲挑战他们的双耳极限?
    不止郭嘉感受到一丝凝重之意,荀彧与荀攸也感受到少许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盯着郑平的手,警惕着接下来可能听到的不凡之音。
    起势,拨弦。
    泠泠乐音倾斜而下,警惕的三人并未听到任何有害耳朵健康的怪异曲调。
    反而是悦耳流畅的曲音铺陈蜿蜒,似高山流水,云起云舒;似绿影成荫,曲径通幽。
    郭嘉等人一开始还放不下心,以为郑平会突然变了曲调,再来一首“恫吓”。可听着听着,他们逐渐忘了原有的想法,各自专注地聆听琴曲,对坐无言。
    荀彧苍白的面容多了一分深憾。他闭上眼,想起他与曹操曾经志同道合,彼此见证匡正之心,而今分道扬镳,背道而驰,可共患难而无法同富贵……
    遗憾与迷茫只持续了一秒,很快被骤然欢快的曲音驱散。
    曲径总有通幽处,多思无益,不可回头。
    荀彧睁开眼,眼中清亮而通透。
    一曲即止,荀攸面上已现赞叹之色,荀彧更是直言感慨:“此曲豁达。正平琴音高绝,确实让人耳通目明。”
    郭嘉亦修过君子乐理,于乐曲有一定鉴赏能力。
    刚才那琴音在他看来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佳曲,可不知为什么,他的心总像是踩在云端一般,十分不踏实。
    他将这归结于他与郑平相处得最久,已产生了时刻警惕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