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平自不会与李进多作解释,只敷衍地道:“同音罢了。”
    李进也觉得是这样。如果郑平说的不是假话,那么那三人应该不是“凡弱小普”,而是“璠”、“璞”之类的同音字。就是这谐音太过巧合……
    他再次怀疑地眄了郑平一眼:“你真的没骗我?”
    回答他的是郑平听不出任何情绪的反问:“你说呢?”
    李进猜不出来。
    “罢了罢了,我料你也不是。暄儿那么礼貌体贴,怎么可能有你这样的哥哥。”
    “你在帮‘暄’找人?”郑平想起他与李进的初次相遇,“当时你穿过林道是为了找人……我还以为你想找的是你的族弟李典。”
    “那臭小子有什么好找的。要不是他随曹操行军,曹操的前将乐进被敌军追击,我怕臭小子英年早逝,才不会管他。”
    李进言语中透着几分嫌弃,眼神却悄悄往郑平这边瞥。
    “暄儿全名郭暄,安平郡人。他找的兄长名为韩衡,乃晋地名士……听闻有陆通之风,歌而向孔。”
    李进说的后半句话听起来有些莫名其妙,但郑平已明白了他的试探。
    陆通,即楚狂接舆。《论语》中有一个十分出名的典故“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这个楚狂人就是陆通。陆通乃是春秋时期的狂士,装疯卖傻不参与朝政,特地跑到孔子面前长歌,用歌警示孔子,这正是李进所说的“歌而向孔”。
    “有陆通之风”,就是说这韩衡也是个狂人,隐而不仕。
    “歌而向孔”,或许指韩衡和楚狂一样,虽然本身狂行避世,但存了提点义士之心;又或许……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
    向姓孔的人唱歌示警。孔圣人已仙逝多年,这“为之歌者”自然不是孔子,至于是谁……
    郑平低头瞥了眼身上那件出自孔家绣娘的出行便服,接下这道送分题。
    “郭暄如今身在何处?”
    显然李进已经早有猜测,不然不会在林中多次引他自报姓名,又在知道他来曹营后,第一时间跑了过来,将郭暄的存在坦然相告。
    李进放松了下来:“你终于承认了。郭暄在兖州,接了孔家的密信,知道你前几日出行,正准备归家。她算出行程,让我在必经之路等你……”
    “家中出了什么事?”
    郑平突然出声询问。他即将归家,郭暄只用在家中等他就好,何必大费周折找人半路上截他?定是目的地有什么变故。
    李进被问得一愣,惊讶地看了他一眼:“确有变故。不过具体是什么变故,暄儿没说,等你见到他,问问他就知道了。”
    郑平颔首,不再多言。
    李进走后,郑平安然躺下,
    借曹操给的这顶帐篷午睡。
    良好的休息有助于调养身体,他现在是有(狂)病在身之人,自然要好生休养。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原因。哪怕没有经过商榷,郑平与曹操都对他暂时留在曹营这件事心照不宣。
    郑平有他暂时留在曹营的理由,而曹操,以他多疑的特质,即便知道郑平给的军/情大概率是真的,也无法彻底打消心中的警惕与疑虑,在军/情的价值得到证实之前,把郑平放在眼皮子底下是最好的选择。
    郑平这一觉从晌午睡到了下午。除了睡前找他摊牌的李进,期间没有任何人过来打扰。
    午憩醒来后,郑平找帐篷外的守卫要了一份哺食。
    曹操没有在口粮上为难郑平的打算,但也不会为了他特意准备一份精细的食物。曹操让守卫给了郑平一份普通兵员食用的干粮,本以为依照郑平的身份,他绝对咽不下去,还会认为自己故意为难他,没想到郑平面不改色地收了,且根据附近亲卫的汇报,郑平把那份军/粮吃得一干二净,并未做任何抱怨。
    听完此事,曹操对郑平的感官又有了些许不同。
    入夜,一部分士兵在营地内休息,另一部分士兵四处巡逻。
    主帐中灯火通明,曹操与众谋士商讨军/机,直到凌晨才各自熄灯安置。
    寅时时分,正是人最困乏的时候。值夜人员轮换多次,强自打起精神,继续值守。
    郑平在帐中安睡,突然听到几声惊呼。
    “走水了——!”
    “快!快去救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