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想让丁强再回去给郑太后与小郑王撑腰,好让他们能自己摆布自家的大王与太后。
    丁强告诉儿子们与弟子们,他是鲁人,虽然身在郑国,郑人驱奉,也时刻谨记他是鲁人。
    所以他一心一意都是为了鲁国,为了公主。
    郑人遇灾遭祸,都与他们无关。他也从来不会在意。
    所以,丁强收下了各城送来的粮食,将其源源不绝的送回鲁国,送给公主。置郑太后与小郑王的求援信于度外。
    不到月余,郑太后获罪,被缚于禁宫。小郑王受太后所害,悲痛难忍,将国事托与诸位大臣,闭宫不见外人。
    旧年郑国两任先王都曾闭宫数年不出,小郑王这么做,没有人觉得奇怪。
    郑国逍遥台上,两座最大的王宫的宫门紧紧关闭着。
    小郑王舌焦唇裂,衣衫脏污,头发散乱。他趴在紧闭的门上沙哑的唤着:“王后,王后,你放孤出来吧。”
    小郑王新娶的王后也是一个小少女,她出身郑国世家,容貌秀美。
    她紧张极了,不停的向外看,生怕被人发现她跟大王在说话。
    她小声说:“大王!不要再叫了!他们会来的!”
    小郑王听到也像没听到一样,他喃喃道:“母后怎么样了?”王后小声说:“太后没事,我去见过她了……太后一直在问大王……”
    小郑王的眼中滚出热泪,“是孤的错……是孤害了母亲……”
    王后年幼,哪怕进宫前被家人一再教导,进宫后仍然不免为小郑王心痛。
    “大王日后长大就好了。”王后小声劝道。
    小郑王不再是之前的他了,他怕自己活不到长大了。
    他曾厌恶鲁人,但他发现鲁人保护了他,他相信的“先生”是郑人,却要害他。
    小郑王从门缝底下塞出去一条腰带,上面有他的血书。
    “王后,求你将这条腰带送去给丁相。求丁相救出母亲,送母亲去鲁国找王姐。王姐是鲁国王后,一定能庇护母亲。”小郑王干涩的眼睛连泪都流不出来了,“孤怕再拖下去,母亲就会被……”
    王后犹豫起来。
    如果只是救太后,那……应该还可以吧?
    她也知道,她的家族和其他人只需要大王,对太后倒是不太在意。
    他们不想让太后活下去。而现在除掉太后就像除掉一只虫子一样简单。
    小郑王在门内跪了下去,“求王后助孤救母后一命。孤会听话的,孤会听他们的话的。孤什么都愿意听。王后,求你……”王后迅速把腰带藏在裙子下面,“大王,我答应你。我该把信送到哪里呢?”
    小郑王摇摇头,“孤也不知……送到丁府去吧。”他也只知道这一个地方。
    只盼望着丁府还有丁相的人,还能给他们母子一条生路。
    大梁末帝二十一年,秋,郑国望仙台降下天火,郑王与太后葬身火海。郑国举哀。
    又,末帝二十四年春,郑王获天幸还生于凤凰台,交国为民。
    末帝二十七年,郑国除国,后称郑洲。
    第740章 赵国
    赵国。
    赵王显坐在王殿内, 对着一本秘奏已经看了很久了。
    他时而起身在殿中漫步,时而回到案前看那本奏。
    殿中的侍人都见怪不怪了,他们都是服侍先王的侍人, 新王继任以后不但没有杀了他们, 反而继续任用,别人都说这是因为新王仁慈。
    侍人们却明白,新王不是仁慈,而是拿不定主意。
    赵王显犹豫了好几天, 终于召来了曹备。
    曹备无官无职,赵国世家曹家出身。他青年时才认识赵王显, 结交后慢慢的才发现……这个六公子竟然是想找他偷师的!
    这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大王的六公子竟然不学无术。
    不过细想起来,曹备也相当同情六公子。或者说大公子之下的公子都和六公子是一般情况。
    先王年轻时还有些规矩, 等赵国全在他掌握之中之后,他就不再顾忌那些老臣的规劝了。
    所以先王没有跟王后生下太子, 任由宫中妇人调拨弄权。
    曹备很清楚, 先王并没有宠妾灭妻的心思, 他只是不在乎。
    王后没有一儿半女就离世了, 他也不在意。
    大公子能有先生, 乃是因为他虽非嫡,却为长。所以自然有先生主动上门要教他。
    但剩下的公子们就没这个好运气了。
    先王再不关心, 于是宫中就多了一群目不识丁的公子。
    不过他们之后也就是被赶出宫自谋生路而已,所以也没人关心他们到底有没有读书, 识不识字。
    曹备觉察到六公子的心思后, 就不动声色的暗中指点他。他本意只是偶发善心, 不想天降洪福,六公子竟然继位为帝了!
    曹备觉得这真是老天开眼。不然换其他几个公子上去,那赵国就要多一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大王了。
    但六公子就算成了大王,却仍然是那个胆小怕事的六公子。
    曹备因与他的渊源,也成了这位大王的亲信之人,有时不好与外人说的话,不敢当着外臣发言的东西,他都要先跟曹备商量商量。
    曹备不以为苦,他也能理解六公子的处境和为难。
    毕竟这个王位算是六公子白捡的,谁能想得到呢?先王从来都没对六公子另眼相看过,也没人会猜六公子会继位。
    可先王就是生生熬死了大公子,死的时候又没留下话来指一个太子,这才叫诸臣无所适从,只好在现存的几位公子中选。
    叫曹备说,六公子能继位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脾气。
    有先王那样的大王,诸臣肯定都想要一个和软、脾气好的大王。
    六公子从长相上就透出一股老好人的气质,半点脾气、半点傲气都没有。
    曹备进了门,拜见了六公子,如今的赵王,显。——这个大名还是继位前才匆匆被取的。
    以前显王的小名是降生时大臣拟的,先王随意点的,叫满。
    也不是不好,但未免不够郑重。
    所以显王继位前,诸臣为了让他更添几分气势,才又郑重其事的议出一个新名来,替了“阿满”这个小名。
    显王规规矩矩的照着礼仪跟曹备三问三答,问过天地人和之后,显王就拿那卷东西给曹备看了。
    曹备看得出来显王坐立不安,就是不知道会是什么事。
    实在是显王继位以后,国中大事早就被欢天喜地迎来一个软和大王的诸臣接过去了。连他这个显王亲信都挣不到一个合适的官职,只能以宾客的身份来应诏。
    毕竟如果初封的官位不合适的话,他日后在殿上也走不远,倒不如耐下心来等一个合适的位子,以后的官途才顺畅。
    所以,显王实在是没什么好操心的。
    那他现在的不安就让人深思了。
    曹备拱手:“大王稍等。”
    然后细心读卷上文章,结果刚看了第一段,背上就冒出一层冷汗。
    这文章不知是何人送上——肯定不是殿上诸位大人送过来的!
    它写的是皇帝的事!
    如果说一国诸侯在谁的面前仍要执臣礼,那就是皇帝了。
    这赵国事事人人都不能叫显王动容,只要他安安稳稳坐在王座上,就能平平静静的过一辈子。妻儿子女全都不用他费一点心。
    但唯有皇帝的事,是他不能交给臣子去办的。
    而且这卷文章中还揭穿一件吓死人的大事。
    那就是皇帝先是遭奸人所掳,因劫出宫,后来却揭穿皇帝乃奸生子,得位不正,其德有亏,不堪帝位。
    现在奸人已被忠臣义士所除,可天下不能一日无帝!
    所以此文章是号召诸侯王们去凤凰台,共议帝位。
    曹德看完又来回重读数遍,直到这卷文章都会背了,才放下来。但一时半刻也说不出话来。
    上面的显王还在眼睁睁的盼着他说点什么出来。
    曹德先问:“此奏是何人递上的?大王如能告知,某也好断其来意是善是恶。”
    反正肯定不是殿上大臣们递过来的。他们就是知道这样的事,也肯定不乐意掺和进去。
    毕竟这皇帝谁做跟他们又没关系,反正他们做不了皇帝,也没个亲友能当个皇帝。既然这样,做赵国一地豪强不是更舒服?
    显王犹豫片刻,叹道:“乃是一个远来的士子递给孤的。”他顿了一下,道,“此人乃凤凰台出身。”
    曹备忙问,“此人何在?”“已看押起来,就收在后殿,孤平时起居之侧。除了领他进来的一个小侍之外,就只有孤的内侍知晓。”
    曹备心急想见此人,可也知道他必要先安一安显王的心。
    他打了一篇腹稿,徐徐道:“以某的余见,此文……如果属实,大王实在是应该往凤凰台一行的。”
    显王大松一口气,喜道:“你也这么想吗?”跟着拍着案说,“孤也觉得,应该去凤凰台。”
    曹备就知道显王心里也是盼着成就一番事业的。先王何等威风?轮到他这个儿子继位,半分威风都没有了。诸臣有事都不需找他商议,他们自己商量着就办了,最多事后再给他禀一回。
    可显王又自卑得很,他的学问都是找曹备偷学的,有时诸臣上禀之事,他听着都稀里糊涂的,都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当然更不敢发表意见,生怕说错了被人嘲笑。
    大王因无知被臣下嘲笑,不必等到后世,当下就会有人著文替他宣扬出去了。
    但显王以前就算想,也只敢在心里做梦,他是不敢露出这个意思来的。
    因为他确实腹内空空,纵有雄心,也不敢支张。
    直到这卷文章送到手中,他才发现他能做的一件事,诸臣都做不了!
    他才是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