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们被送到小船上,下了船,上了岸,坐上马车,马车往郑国驶去时这三人才明白:船和粮食都被扣下了,他们被赶回郑国了。
    欺人太甚!!!!
    姜姬扣船扣得很开心。在过去的五十年里,鲁国停步不前,郑国先王虽然够荒唐,但因为郑国卖粮一事,郑国世家造船的技术是进步得很快的,用来运粮的大船用来运别的也很好啊。
    虽然这个技术在郑国不出奇,在这个时代应该也不算顶级、神级,但鲁国还真没人会。
    她让龚香和龚獠瞒住乔小君,让他别那么快发现,这边接连扣下郑国四艘千石船,粮全都运走,空船开进了涟水大关后,整船消毒——其实就是除鼠。
    在现在这个交通不够发达便利的时代里,能够把病毒从千里之外带过来的,只能靠老鼠。
    为了避免郑国的疫病传到鲁国,她借着乐城之势,已经命令郑鲁边境的城镇除鼠了,还封了一个鼠官,专司除鼠。
    一只肥硕的黄狸猫蹲在王座上,甩着粗大的尾巴,慢吞吞的发出一声沙哑的喵叫,做为看到主人的欣喜招唤。
    姜旦站在不远处,不敢上去,他被这只猫抓过……可恶的是,这只猫是他照姐姐吩咐封的除鼠官,现在外面都说他爱猫如命。
    他左看看,左边的侍人后退,右看看,右边的侍人也后退。
    都不肯上去替他抓猫。
    他站了一会儿,对段青丝说:“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去踢球吧。”
    段青丝:“……”
    殿下的诸位公卿都无话可说,等大王带着人走了以后,这些人看看王座上已经瘫开像一个饼一样睡觉的肥猫,只得出宫回家。
    “大王竟如此爱狸……”
    “视如珍宝啊……”
    “拱若奇珍。”
    大王都喜欢,他们怎么能不养呢?
    另一边,姜姬抱着一只小猫揉爪子,这是宫里的野猫下的崽,现在宫里已经有近百只猫了,有黄狸和黑狸,上回她还看到一只纯黑的!可惜那猫怕人,看到她过去就跑了。
    姜武坐得很远,她很奇怪:“阿旦怕猫就算了,你怎么也怕猫?”
    姜武:“……它的爪子那么尖,你怎么不怕?”
    姜姬:“它又不抓人。”
    姜武伸出一只被抓得像鱼网的手臂,全是长长的血道子:“……”
    “它小嘛,抓得又不重。”她说。
    他不说话,她说:“不管,反正你必须在你家里养猫。”
    姜武:“……养,已经在养了,也都起了名字,天天叫着。现在外面都知道我在府里养了十几只猫用来抓老鼠。”他又不回去住!
    姜姬举起那只小猫:“那你抱抱?”
    姜武蹦起来向外走:“我去练字了。”话音未落,人已经跑了。
    第420章 庸才
    赵荟当日等到天都黑了也没见宫中有人出来,不等宫门前的人驱赶, 他自己就走了。回到家中后, 他叫来从人,询问赵理三人:“他们现在如何了?”
    赵理三人到乐城后没有来见赵荟, 这也是赵荟的意思。固然大王对八姓极为推崇, 但看大王提拔的八姓就可以看出, 大王只爱那些早年落魄的八姓人。所以他指示赵理三人扮成赵家旁系,在朝午王时与嫡脉分家了, 此时才出山前来投奔。
    这样一来,大王对赵理三人的心结会少一点,也会更有可能重用他们。
    赵荟问起, 从人答道:“公子与两个小公子正在考试。”
    赵荟点头:“有失必有得,他们现在这样一路考上去,倒比我这种的更可靠。”
    如今外城的人想上殿面君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 以前是投一部书,只要言之有物,就会被宣上殿,能在大王面前出头。现在却必须要经过重重考试才能上殿。
    考的东西也简单, 就是新鲁字与新数学, 还要说一说大王在二环的“德政”。
    这明摆着是要大家唱赞歌的。
    因为大王的吃相太难看,世家对这个所谓的“考试”是不屑一顾,当然更不会去参加。而二环的读书人却是“必须”参加的,少考一场都不行,考前各种“复习资料”都会下发到每个人手中, 白送!考前还有各种辅导班上,搞得更像唱大戏而非为国选才。
    不过再怎么像儿戏,贫家子还是踊跃得很。他们跟世家不同,他们想出头,只能抓住每一个机会,哪怕大王的这个考试办得很儿戏,很不像样,既不考诗书,也不考琴棋,更不问师承家传。
    也有人感叹这样选出来的人才能用吗?只凭背那几章乱七八糟的《说文解字》,会用那所谓的《数学》演算加减倍数,这就行了?这选出来的是人才还是小吏?大王治国,只用小吏就行了吗?
    赵理等三人就在跟《说文解字》缠绵,赵荟遣下人扮成走街穿巷的小贩敲门时,三人真是大松一口气,争先恐后的去开门。
    他们三人没有以八姓赵氏之名进城,而是扮成久居乡下的穷读书人,这样一来,就不适合带着家人住个大房子了。但三个人一起住,吃喝都可以从外面买回来,家里打扫的事就一下子成了大麻烦,三人都不会洗衣,不会做家务,第一次点灯险些烧了桌子和床榻后,三人商量过后,还是假装“买”了一个从人,充做管家。
    因为只有一个人,平时也需要他们三人帮忙干活。现在从人正在灶上做饭,三人中就分出一人跑去开门,让人进来后,发现正是家中长辈派来看望他们的,三人都松了一口气。
    赵理就把此人让到屋内,送上茶水。
    那人问:“二公子,老爷担心你们呢。平时生活可有什么难处吗?”
    赵理苦笑,拍拍桌上快被翻烂的纸牍说,“我从未想过,读书竟是这么苦的一件事!”
    他自从开蒙后,就不以读书为苦,深受师长夸赞。但这一次他是真觉得读书读得脑袋疼。
    不止他,两个侄子也是一般无二,他还听到两人偷偷抱怨“大王不喜读书,就叫他好好读啊,他不肯读书就折腾出这新鲁字来难为全天下的人!好没道理!”
    不过在他面前,这两人倒是不敢说大王一个字的坏话。
    赵理来之前怕这两个侄子不听管教,所以一直都很严厉,现在两个侄子就总是躲开他讲悄悄话。
    可他心中也有很多不安,平时不敢在两个小辈面前露出来,对着自己父亲的人,就敢直言了。
    “父亲有没有说,我们要怎么见到大王?”赵理问。
    此人道:“难道二公子竟然认输了?”
    赵理道,“不是我认输,而是这样下去……连什么时候才能登殿面君都不知道了。”
    他们现在就被这新鲁字给难为住了。
    这所谓的新鲁字,不止有字,还有词,还有许多释意,可这些字大半全都是瞎编乱造的!听说还都是乡野之人写在他们的文章里,大王就郑重其事的选其为新字,这也太不像话了!
    除此之外的新鲁字还有拿纪字大改特改的!这些纪字都是上古真神送给人间使用的!每一个字都有着上古真神的意识!怎么可以如此不尊重呢?
    赵理第一次看到时都气得头晕,他想不通!这种大逆不道的字冒出来,怎么鲁国的公卿都不管呢?
    那人解释道:“当时我也没来,不过听人说,一开始这些字只在乐城城外的流民村里用用,而且用这字的全是流民村的小孩子,所以才没人去管。”
    赵理还是不解:“就算是流民村的小孩子用,也不能让他们用啊。就该在一开始把这些字给烧了!砸了!”
    那人笑道:“二公子,你在街边看到一个乞丐拿根树枝在地上乱画,你会从车里跑出去把乞丐手里的树枝打掉吗?”
    赵理愣了。
    那人道:“你不会,因为你根本不会注意路边的乞丐在地上是写字还是乱画。这乐城的世家也是这样啊,他们怎么会把流民区的小孩子在学什么放在心上呢?”他顿了一下,“等发现时,这种新鲁字又被冠以大王的名号,世家自然就有些不好下手了。”
    赵理:“那……他们为何不规劝大王?”
    那人道:“因为大王没有用新鲁字。一切都是传说。大王到现在还没有一篇文章流出,在大王身边的人写的文章,用的全是纪字。就连投书用新鲁字大王才会看也都是传言,不过是那些贫家之子,以为这样会更容易获得大王青眼才推崇这个新鲁字。”
    赵理:“……然后呢?”
    那人道,“然后,似乎就渐渐流传开了。”
    那人走后,赵理端坐不语。他的两个侄子还在桌前默字,除了新鲁字让他们不太习惯之外,新的纸牍和毛笔倒是用得很顺利。
    两个侄子见赵理好像在发呆,又像是在思考,都不敢去打扰他。
    练到半夜,两个侄子告退回去睡觉。赵理却铺纸研磨,等到天亮,两个侄子前来问安,就看到赵理在榻上合衣而睡,案几上却摆着一篇写好的文章。
    两人悄悄把文章拿到外面就着阳光看,看完两人都是一脸惊讶。
    这……是一篇在他们看来“很不要脸”的夸奖大王的文章。
    他们可是知道赵理有多恨那新鲁字,可在这篇文章里,他却称这新鲁字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称大王只此一功就可名垂青史。
    两人又惊又怒,候到赵理起来,不等他洗漱就拿着文章去逼问,非要他说出个理由来。
    赵理说:“理由?理由就是……大王走这一步之前,已经算了上百步。他把一件本来应该会招千夫所指的事,就这么不费吹灰之力的办下来了。世家目下无尘,却忘了,他们眼中看不见是人,是比他们多上百倍、千倍的人!”
    两个侄子不妨他竟然发起了怒,都被他吓住了。
    赵理深深吸了一口气,又浑身无力的吐出来,摆摆手说:“你们不要多想。大王神智天成,乃……千古之君。这新鲁字,我们这一代的人骂,但除我们之外的百姓们却都用得顺手,等我们这一代的人没了,新鲁字就会成为真正的鲁字流传下去了。”
    两个侄子不信,都道:“叔叔说错了。没了我们,还有我们的子孙后代,纪字才是正统,梁帝承大纪千载江山,都不曾改纪字分毫。大王……只是年幼不懂事,等他再大一些,自然就会知道错了,那时也就会改过来了。”
    赵理:“大王改了,百姓也已经用惯了新鲁字。”他不敢说,日后纪字……只怕会被人渐渐遗忘吧。
    两个侄子笑道:“叔叔又说错了,百姓中才有多少识字的人啊。”
    赵理往外一指:“街上的都是。他们都识字,而且一开始识的就是新鲁字。”
    两个侄子这下说不出话来了,乌云突然压在他们心头。
    “……他们早晚也会明白,他们学的字是错的。他们应该为此感到羞愧。”
    可走到街上,百姓们的面上并不见羞愧,城门口的《说文解字》前仍是挤满了人,街上的店铺招牌,小摊上挂的幌子,统统都是新鲁字。
    三人前往学府,这里就是考试的地方。
    学府据说是大王选官吏的地方,但也有人说这里全是流民区的小孩子,大王是嫌他们在外乱跑乱撞,才把他们收在其中。
    而赵理三人在船上听说,大王收集天下英才放进学府。
    这学府到底是什么来历?
    考试的地方就是学府里面的大广场,广场周围还有箭靶。
    赵理暗自点头,这样看来,这座学府还是会教授一些技艺的。
    夏天太阳大,大家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案几,全都是用纸牍答题,题目是早就公布出去的,自来自答,答完就能走。其中不少人都是在家答好了,背好答案,来这里重新写一遍。
    如此简单,赵理坐下时还看到隔壁有个人写的字难看极了,全是一团一团的黑墨渍在纸上,有的人还能把那么厚的纸牍给撕破,实在是……
    日后要真跟这样的人同殿为臣,那就真成耻辱了。
    不过,这样“儿戏”,可见大王确实并不打算在此取才。
    赵理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失望。三人答完起身,径直出去了。
    二十日后,他们去学府前看名次。不出所料,三人都在榜上。
    两个侄子的感受比较复杂。他们事后也学赵理写了一篇那样的文章,其中有多少真心就只有天知道了。结果真的靠这样一篇文章选上了,他们又觉得……